学生们排练皮影戏《弟子规》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刘敏)17日,金陵寺社区皮影传习中心演艺馆传来阵阵童声,来自市实验小学的5名学生正在排练皮影戏《弟子规》中的《黄香温席》。2014年以来,市实验小学老师王静每年都会带领10多名学生到这里进行皮影戏学习。“文化遗产需要有人去继承,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皮影、学习皮影。皮影戏进校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金陵寺社区皮影传习中心演艺馆副馆长刘守钦守护皮影60年,他希望江汉平原皮影戏由这些祖国的“花朵”传承下去!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学生,是我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物产丰富,人文荟萃。聪慧的潜江人民不仅勤劳善良,而且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非遗资源丰富。楚风戏韵熏陶下的潜江人民喜爱唱歌,喜爱花鼓戏……据悉,我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江汉平原皮影戏、荆州花鼓戏、潜江民歌、潜江草把龙,其中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项:潜江木雕、潜江鼓歌、潜江高台舞狮、潜江唢呐、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锣鼓艺术、潜江花灯、园林青酿酒技艺、传统酱品制作技艺、面塑、鱼门拳、焌米茶制作技艺、海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2项。每一项“非遗”的背后,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
非遗文化“高台舞狮”
浩口镇宋场村65岁的陈眷友,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起来练习拳法,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几十年。陈眷友是高台舞狮的传承人,曾经是十里八乡的红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或吉日庆典等活动,都会请人舞狮,逢年过节也会用舞狮来祈福驱邪。“我们村现有30多人学‘高台舞狮’表演,这舞狮的绝活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已经有四五代了,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说起“高台舞狮”的传承,陈眷友饱含深情。我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5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26人。市非遗保护中心每年认真开展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访慰问工作,帮助解决传承人在传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项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各个非遗项目的抢救性记录、保护保存、数字化工作。完成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资料、实物档案的建立和数据库的建设。普查项目千余项,并据此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建立起了国家、省、市、镇四级名录体系。传承的后继乏人,生产性保护后劲不足……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与传承者一道,坚守民间文化阵地,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