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刘敏 通讯员 蔡冰冰)近年来,浩口镇加强对潜江民歌、戏曲、舞龙舞狮、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收集整理,对传承人的查找与培养,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非遗文化“高台舞狮”(资料图)
高台舞狮,用岁月守住传承承诺
2011年,潜江市“高台舞狮”荣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目,浩口镇宋场村很好的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了下来。
说起“高台舞狮”,宋场村四组65岁的省级传承人陈眷友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传统舞狮用的高台是用方桌一张张重叠起来的。搭台取单数,大方桌为一张,上面加一张小桌为半张,遂有三张半,五张半,七张半,九张半之说,以十三张半封顶。”陈眷友介绍说,耍狮子时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余人,一头狮子由两个人装扮,一人在前举狮头,一人伏于身后舞狮尾。依照锣鼓的节奏玩耍,逗引狮子做出各种动作。
陈眷友8、9岁的时候,他的父辈们每日严厉督导,滚坛子、翻跟头、学拳术……没少吃苦头。“基本功得练扎实了,力道才能足、稳!”陈眷友负责舞狮尾,演出时要承载几人的重量,“这表演有难度,还要胆大心细”。
几十年如一日,陈眷友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拳术。他每年都会参加镇里及市里举办的各种演出活动,有时还到江陵等地表演。每一次演出都获得了满堂喝彩。
陈眷友展示自己收集的兵器
除了舞狮,陈眷友还有收集兵器的喜好。“舞狮的道具都是找别人打制。我要将大刀、双刀、双箭、九节鞭、锏等十八般兵器集齐。”陈眷友说。
而说起“高台舞狮”的传承,陈眷友饱含深情:“我们村现有30多人学‘高台舞狮’表演,这舞狮的绝活都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已经有四五代了,不能在我们手上断了!”
“11岁的孙子也跟着我学习‘高台舞狮’,我也希望我的子孙后代能将这项文化一直传承下去。”陈眷友说。
张月兵制作皮影戏少儿短片——《潜江特产“小龙虾”》中的人物
江汉皮影戏,将更精彩的演出献给乡亲
“大聪、小艳、全英呐!我们来万福河旁做游戏咯……潜江清水田,养龙虾有缘;大小沟河和稻田,全用网片圈……”在永兴村一组,记者见到江汉平原皮影戏市级传承人张月兵时,他介绍起了自己创作的皮影戏少儿短片——《潜江特产“小龙虾”》。
张月兵说,他的这个剧本用两年时间创作,还得到了省皮影艺术协会的肯定。但由于没找到适合的小孩子们配合演出,一直耽搁着。
张月兵家里的皮影舞台
张月兵向记者展示皮影人物并讲解他创作的剧本
1962年,在仙桃老家的张月兵跟着师傅们学皮影戏。1965年,来到潜江市浩口镇永兴村安家后,他便加入了市里的皮影队,跟随群艺馆演出。而后,又在村里组建了浩口永兴皮影团,利用自家的房子搭起了舞台,唱起了皮影戏。
“除了农忙时,我们每天都会演出,乡亲们也爱听爱看。村里修了水泥路,邻村的都来看,演出时里里外外百余人。”张月兵笑着说。
张月兵自接触皮影戏后,就迷上了。他改编创作了《三门街》、《月潭》、《五虎平南》、《真假白扇案》等剧本。“我们的演出剧目,多半都是由我改编创作的剧本。”张月兵告诉记者,去年他还收了个女徒弟,教她唱戏和舞影,在皮影团里演出。
“古为今用,我会将传统经典融入现代教育,继续创作出好的剧本,为乡亲们送上更精彩的皮影戏。”张月兵说。
潜江民歌,大家一起唱
“一个蛤蟆,一张嘴,花花绿绿,跳进河里的水。两只蛤蟆,两张嘴……”每天,浩口三小合唱团的孩子们都会练唱潜江民歌。民歌进校园,在浩口镇已成为常态化。
民歌是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2008年,“潜江民歌”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浩口镇作为潜江民歌的发源地之一,民歌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百姓爱听民歌,唱民歌。
梁丽华演唱潜江民歌
潜江民歌传承人梁丽华一直在浩口文化站工作。在她小的时候,经常听奶奶和妈妈唱歌,耳濡目染下,也喜欢上了唱歌。“上学后,一直跟着音乐老师肖艳梅学习,慢慢的走上了唱歌的道路。”梁丽华说,现在她又在教自己的女儿唱民歌。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潜江民歌,浩口镇以文化站牵头,本地传承人为核心,广泛地开展了潜江民歌的传承、培训、进校园等活动,先后进行了各类民歌集中培训活动。文化站里还设立了民歌培训室,肖艳梅和梁丽华俩人经常对镇里民歌爱好者们进行培训辅导,交流经验。
“我们还会在传承的基础上加进创新元素,将民歌与广场舞结合,让更多的人知晓民歌,加入到文化活动中来。”梁丽华说。
如今,学校、村级广场等地,人人都在唱民歌、跳民歌,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浩口镇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
非遗保护传承,任重道远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非遗传承在基层、在推广。”浩口镇文化站站长潘世茂坦言,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应在对传承人的保护上,只有传承人,才能让这种文化活动“活”起来。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免费提供培训场地,解决传承人就业问题,关心支持传承人生活,组织大家在一起为非遗保护工作出谋划策,调动和发挥传承人的积极性。”潘世茂说。
同时,浩口镇还时常举办青年歌手大赛、万人健身活动、“潜江民歌”传承保护成果展演等群众文化活动,以及花鼓戏、皮影戏、民歌传唱进村组,扩大非遗传播人群,让大家感受到非遗文化魅力。
非遗保护传承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管理,让浩口文化名片更完美、更响亮。”潘世茂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