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诗群:100万人小城的100位诗人

2017年6月24日-26日,“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将在潜江举行。吉狄马加、李少君、霍俊明、雷平阳、陈先发、唐晓渡、西渡、张桃洲、梁必文、刘洁岷、沉河、钱文亮、荣光启、刘波等近百位诗人、批评家将齐聚潜江。与会诗人、批评家将就“诗的个人性和群体性”、“新诗的代际、流派与群体”进行探讨。

 

“潜江诗群”研讨会暨首届章华台诗会

 

主办单位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

湖北省作家协会

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长江文艺出版社诗歌出版中心

武汉大学文学院现代诗歌研究中心

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

《江汉学术》编辑部

潜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潜江市作家协会

 

活动时间

2017年6月24日—26日

 

与会诗人、诗评家

吉狄马加 雷平阳 李少君

陈先发 张桃洲 霍俊明

梁必文 李 强 胡 翔

涂文学 朱现平 刘洁岷

沉 河    荣光启    刘    波

王泽龙 唐晓渡 杨小滨

李海英 西    渡 颜炼军

钱文亮 李润霞 王    毅

雷武铃 王东东 段从学

王雪松 刘亚迪 盛一杰

 

余述平 柳宗宣 龚 纯

王春平 杨辉光 李 平

黄明山 梁文涛 杨义祥

让 青 魏理科 秀 夫

丁武健 王 宇 贺华中

王本伦 王贵文 王威洋

关伯煜 关慧敏 齐善文

小 桥 朱明安 砚 浓

吴位琼 阿 志 雪 鹰

杨远林 杨汉年 杨代林

黍不语 丁香结 周忠义

周从磊 王 华 郭红云

柴安平 殷书梅 黄发彬

彭家洪 韩 梅 路 漫

潘新卫 工 兵 魏莉萍

 

新闻媒体

人民日报湖北分社、新华社湖北分社

光明日报湖北记者站、人民网、新华网

湖北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

腾讯大楚网、星辰文化传媒、新浪网

潜江日报、潜江新闻网、潜江电视台

 

“潜江诗群”概说
(文/梁文涛

 

时代背景

 

  潜江古为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夏、商、周三代属荆州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台”的东周楚灵王行宫章华台遗址,有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杰出戏剧大师的曹禺等众多英才。作为全国著名的“水乡园林”,潜江境内水系发达、河湖密布,著名作家碧野曾盛赞潜江是“一座绿色的城”。

 

  啜饮江汉清流,沐浴屈宋遗风。灿烂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滋养着荆楚这片神奇的土地。极目江汉平原,楚风溢韵,离骚流风,屈子行吟过的大地,有着许多踏歌而行的诗人,带着泥土的芳香,活跃在葱绿的田野,为文学大省湖北乃至全国文坛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改革开放后,现代诗人激情放歌。潜江的诗歌创作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和全国的诗歌脉搏一起跳动,在这块土地上,积聚了众多诗歌爱好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潜江的诗歌创作可谓风起云涌,潜江各地的诗歌社团和民间刊物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1985年至今,初步统计诗歌社团就有“楚风”“黑羽毛”“江汉雨”“天涯路”“第三者”“同桌”“江汉平原诗群”等30多个;1986年“潜江诗歌大展”集中展示了民间社团的优秀作品;由文化馆主办的《潜江文苑》也不定期辟有诗歌专版刊发社团成员作品,起到了凝聚、普及、引导的关键性作用,推动了潜江诗歌的迅速发展。

 

  进入90年代之后,社团活动逐渐隐退,诗歌创作由社团化逐步转变为诗人的个性化创作,作品渐趋成熟,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创作风格。在此期间,潜江诗人大量作品在《诗刊》《星星》《诗歌报》《诗神》《十月》《当代》《长江文艺》《长江丛刊》等国家级、省级重要核心刊物发表,潜江诗人个体成就显现,队伍不断扩大,凸显了许多优秀诗人代表:黄明山、让青、沉河、宇龙、柳宗宣、梁文涛、龚纯(湖北青蛙)、朱振雷(秀夫)、唐跃生、余述平、鲁西西、郭红云、贺华中(佳北)、张秉正、程远朝、曹代柏、韩宗渭、汪孝雄(雪鹰)、杨义祥(雪峰)、杨汉年、周丛磊、唐本年、陶少亮、吴位琼、关慧敏、朱明安、齐善文、王贵文等等。

 

  新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催生了诗歌创作的新一轮热潮。魏理科(大头鸭鸭)、彭家洪(佳虹)、柴安平、李昌鹏、杨岱林、鄢来刚、周忠义、丁武建、路漫、工兵、砚浓、关伯煜、陈建军、丁香结、王宇、王华、王本伦、杨远林、杨华之、吴开展、黍不语等更多优秀诗人脱颖而出。

 

  1993年,《潜江日报》正式复刊,其文学副刊《章华台》除每周一期刊发文学作品外,每年春季还开辟“三月诗会”专版,全力推介潜江本土诗人作品,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成为了潜江诗人成长的摇篮。

 

  2003年之前,潜江诗人经历了漫长的自我培育与成长期,一直都处于散在的个体写作状态,或者是围绕内生性的、以同仁性质的报刊为短期平台进行诗歌传播。2003年,诗人、批评家刘洁岷命名的《新汉诗》纸刊及同名论坛正式创办,潜江诗人由魏理科、梁文涛参与发起协同诗人陆陈蔚、修远、铁舟、晓波,后来陆续成为其主办人的潜江诗人有彭家洪、雪鹰、龚纯、贺华中等,这是一次崭新的有诗学价值、对潜江诗歌创作跃升起到重要作用的集结。“新汉诗”是开放性的,正如后来其在2004年3月号《星星》诗刊“甲申大展”中注明的——“跨省”,它有前沿的刊物定位和高迈的诗学主张,即“秉持一种相对狭义的诗歌标准,将异质文本加以集成”和“在整合意识下的非风格化写作”。刊物的内容被《诗选刊》民刊板块、《诗歌月刊》民刊专号、《中国诗歌》民刊专号、《中国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等等密集转载刊出,还被收入《中国当代民间诗歌地理》(2015年东方出版社)等多种有诗歌史性质的专著。

 

  2006年,潜江诗词楹联学会主办的《笔架山》诗刊推出由刘洁岷担任顾问、梁文涛担任执行主编,汪孝雄、魏理科、贺华中担任编辑的《2005-2006全国新汉诗联展》专号,囊括了全国绝大多数省区最具实力的一线诗人。周云蓬、陈超、叶球、张曙光、马永波、臧棣、哑石、陈先发、寿州高峰、雷平阳、桑克、沈杰、森子、徐江、水丢丢、格式、伊沙、叶匡政……等150余名诗人,拿出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亮相,本地诗人黄明山、鲁西西、柳宗宣、魏理科、龚纯、彭家洪、雪鹰、贺华中、柴安平、秀夫、丁武健、李昌鹏、杨义祥、吴位琼、鄢来刚、唐本年、梁文涛……等也以新的代表作与他们“同台献技”。这次对潜江来说空前规格、大手笔的全国性策展的成功,也标志着潜江诗群上升到新的高度——潜江诗人由松散、各自为阵的状态进入具有诗学凝聚力与跨地域引领性、有诗艺份量、创造质量的群体。

 

  2012年,诗人大头鸭鸭、湖北青蛙、杨汉年、刘砚浓、周丛磊开办了“诗98”文艺沙龙,以实体店的形式,开展日常诗歌交流活动,并多次面向全省和全国开展诗歌活动。2012年“跨年诗会”,全省各地近40名诗人奔赴潜江; 2014年“《汉诗》·潜江之春”诗会,国内近30名著名诗人与会。近年来,近30名诗人以个人的方式慕名而来,进行诗歌交流。“诗98”还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推介潜江诗歌和培养新人,如平果、李芬、灰狗、路人丁、王威洋、阿志、殷书梅、小雯等。

 

  2003年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潜江市文联、市作家协会相继成立,每年财政专款专用文化建设。2010年、2014年,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举办了两届“曹禺杯”全国诗歌大赛,一年一度的“潜江龙虾节诗会”已举办7届,赢来全国100余名诗人云集潜江。作协会刊《雷雨文学》每年春季号都出版诗歌专辑,同时,市作协为推进我市诗歌创作,积极联系省作协以及省内外《诗刊》《长江丛刊》《芳草》等重要刊物举办诗歌笔会、大奖赛,组织诗人对外交流,对“潜江诗群”整体创作水平的提高及对外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了推动作用。2007年,潜江荣获“全国诗词之市”称号。

 

  30余年间,潜江诗人们用文字触摸社会和时代,书写现实生活和个人心灵。他们的诗或清新细腻,或深沉凝重,从不同的层面,烙下时代的印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潜江50余名诗人公开出版诗集近100部,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公开刊物发表诗歌1000余首,30余名诗人在全国诗歌赛中获奖,每年都有数名诗人入选国内多种诗歌年度选本,潜江许多诗人跻身国内优秀诗人行列,在省内、全国乃至海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诗群源起

  2007年,原《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诗刊》副主编林莽等20余名国内知名诗人受邀来潜参加中国诗人曹禺故里行暨2007湖北·潜江端午诗会。当韩作荣了解到潜江众多诗人坚持写作并常年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等国家刊物发表作品时惊叹:“一个人口只有一百万人的县级市,常年写诗的人达百人之多,创作热情如此高涨和持久,创作水平如此均衡,在全国极为罕见。”他将此现象称为诗坛的“潜江现象”。

 

  2008年9月8日,《湖北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有史以来第一次以“诗歌群体现象”发表了题为《平原上的歌唱》长篇通讯,介绍了潜江诗歌创作群体。作者易飞(《湖北日报》文学部主任)后来撰文《最美的生活》,并在其中叙述:潜江市是个只有100余万人的小城,可是这个处所常年写诗的人居然有上百位,他们对诗歌的热爱没有什么做秀的成份,绝对发自心田,诗歌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在这个文学被边缘化的时代,这些诗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也不讳言:自己是个诗人,并以诗人为荣。他们像江汉平原上的一只苦蝉,歇在平原河谷上那些桑树、柳树、槐树上,朴拙而孤独地吟唱他们的人生。显然,当下诗歌作为文学文体中稿酬最为单薄的一种,没可能转变他们的生活近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这个事物化的年月,诗歌带给他们的是实际中的尴尬和贫寒。然而,他们贫寒并不贫瘠,他们多愁善感的天性和敏感细腻的心田,在诗歌的王国里,找到了他们的依靠,找到了精神的乐土。

 

  2009年,《诗选刊》在诗歌地理栏目中介绍了潜江诗歌并集中刊发潜江优秀诗人作品辑。随后,全国10余家刊物或微信平台先后以推介“潜江诗群”选发《潜江诗人作品小辑》。2014年,由田禾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湖北诗歌现场》收录全省作者148名,诗作300首,潜江入选作者15人、诗作30首,占入选作者、作品的十分之一。文艺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新华网、人民网 、荆楚网均有“潜江诗歌”现象与“潜江诗群”的报道,致使潜江诗歌群体和“诗歌现象”逐渐广为人知。

 

  国内持续关注并追踪研究的、较有代表性的新锐诗歌评论家荣光启,就“潜江诗群”撰写了《论“潜江诗群”的崛起》等系列文章,在国内诗坛引起反响。

 

  此外,国内著名诗人、诗评家、诗歌编辑谢克强、刘益善、梁必文、高晓晖、陈应松、胡翔、刘诗伟、田禾、刘洁岷、张执浩、小引、沈浩波、李以亮、魔头贝贝、曹五木、阿翔、刘波、毛子等都为潜江诗歌和推介“潜江诗群”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提到潜江诗群,必须提及的是如下两位——诗人、批评家刘洁岷先生和荣光启先生。刘洁岷自九十年代以来,与潜江一众诗人渊源颇深,在提升潜江诗群的写作水准与传播潜江诗群作品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荣光启,前文有提,是迄今为潜江诗歌着力最大的国内新锐诗歌批评家。

 

  2016年5月,由黄明山、让青主编《潜江诗选》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该书共收录63位潜江籍和在潜工作的诗人诗作235首,入选作品为1979-2015年诗人们创作并发表的现代诗歌代表作品。该诗集的出版,是潜江诗歌创作实力的集中展现,为全省和全国评论界研究“潜江诗歌现象”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文本和宝贵资料。

 

艺术特点

 

  潜江,传承千年楚国余风。自古以来,潜江便是文人骚客兴盛之地。改革开放以后,窗口打开,潜江得地势之优视野大变,处在新时代的潮头。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的便利,带来了信息的畅通。诗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联系成为常态,带来了潜江文学艺术创作的快速发展。新世纪以来,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一大批诗歌写作者浮出水面,潜江诗歌再次呈现新貌。“潜江诗群”的崛起,在当代诗坛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活跃的诗人有百位,这是有意味的文学现象。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文学写作对于个体生命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潜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机勃勃的当代文化氛围,这里不仅孕育了伟大的戏剧家曹禺,也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当代诗人。在中国文学艺术的版图上,如今的潜江,已不容小觑。

 

  “潜江诗群”是地域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地域性,他们与国内一流诗人、一线诗人联系紧密,积极开展交流,他们的写作某种意义上具有先锋性。楚辞传统文化、独有的江汉平原气质以及当代意识的写作,是“潜江诗群”的重要艺术特点;而一些“90后”诗人也正在崛起,他们或将带来更多惊喜。

 

  潜江,一座诗歌之城;潜江,一座艺术之城。

 

代表诗人

 

  宇龙、鲁西西、唐跃生、余述平在诗坛早有定论。

 

 

△黄明山

 

  “潜江诗群”的先行者黄明山:黄明山的创作贯穿了整个潜江现代诗歌发展史,他的诗歌往往自身边的诸多物象出发展开诗思,乍一看来是延续了咏物传统的诗篇——但不经意间却又是对旧的意象进行了变构与重新的命名。他的诗歌意蕴往往透露出对农耕理想社会的赞许与对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惶惑、紧张感,弥漫着一种清晰和痛切的现代乡愁。他忠实于自己的感受和感悟,这种对自己感受与感悟的忠实使得他的诗具备了一定的整体感。他朴拙而细腻的笔触,在平易的描绘和讲述中有力地展现了其有意味的审美追求。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长江学术》主编方长安这样评价黄明山:“他对自己的生命本身的感觉特别强烈,所以他的诗歌在写的时候,人可能在潜江,也可以在武汉,但诗歌接通的是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共同的经验。”

 

 

△柳宗宣

 

  柳宗宣:出生于1961年,27岁开始写诗。1999年移居北京,曾任《青年文学》杂志诗歌编辑多年,曾获深圳读书月2016年“年度十大好诗”奖。柳宗宣是个可信的自传性诗人。他的诗注重客观叙事,物象绵密。对他来说,包括平原与河流在内的万物其实都是扩展了的“自我”,是他人生阅历或血肉筋骨的一部分。著名诗人、人民大学教授王家新评价他:作为一个忠实于自己的出身、忠实于经验和记忆的诗人,宗宣的写作深得地气,有着不假外求的来自自身的生长力,但他的诗一点也不单调。他走南闯北,一意潜行,写作丰富多变而又能回归于自身,真切朴实而又时见新奇和诡异,对我们有着出其不意的打击力。有人说他的写作体现了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诗歌对“叙事”的追求,但他比许多诗人更具有艺术上的穿透力和拓展力。读他的诗,当下的、记忆的各种气息和嘈杂之音扑面而来,但他的有些诗能够写得恰到好处,甚至都能“戳痛”我们。他多年来的写作和艺术追求,印证了庞德所说的那句话:“技巧是对真诚的考验。”

 

 

△沉河

 

  沉河:出生于潜江熊口,常常往来于武汉与潜江之间,他的创作始于大学时代。沉河以一种安静、运思而萦绕的笔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存在主义诗集《碧玉》的写作。是哲学化诗,还是诗化哲学?沉河并不高举什么旗帜,他的写作意识和风格,就是一种不经意间的自然拥有。在沉河早年诗歌中,迷恋如“陶”“”“等颇具海德格尔风格的意象,但从后期的“碧玉”开始,风格更趋成熟,更超越,轻逸。回归日常却坚持了哲学的思维方式,这种处理具有更高级的智慧,日常加哲思构成了诗的质感。2006年后,沉河的写作有大的改变,从个体的命运之思转向文化的归根复命。诗歌评论家魏天无这样评价沉河:我认同对沉河诗歌写作历程的一个简单概括,即从早期抽象的哲学式思辨,到后期肉身气息的渗入与弥散。这种转变一方面来自诗人生活阅历与经验的丰富与拓展,一方面也与整个汉语诗歌“落地的过程”相吻合。但在我看来,在二十多年写作生涯中,沉河并没有改变他作为思者的品行,而只是把如游丝一般的灵魂更深地隐藏在越来越沉重的肉身背后,或者说,沉重的肉身使得灵魂确实变得比一张纸还要轻。在他的诗中,灵与肉的对立依然存在,或许没有了以前那般刻意营造的紧张,但他明白,只要个体的死亡还停留在想象的层面上,总是有某种契机让灵魂出窍,让肉体惊醒。

 

 

△大头鸭鸭

 

  魏理科(大头鸭鸭):先锋诗人,以口语写诗,并对口语诗进行改造,发展成一种“后口语诗”写作。对生活、对情感、对人性、对存在,他始终保持一种灵魂的在场与探究。语言特征明显,有强烈的摩擦力,机智而轻灵,有一种简洁但不简单、直指内心的力量。既有形而下的质感,又有形而上的意味,饱含生命的热血与赤忱。作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带动了一批国内年轻诗人的写作,特别是在潜江本地,发现、推介了上十位年轻诗人。诗人杨黎评价他是“小城出的大诗人”;诗人于坚评价他说“诗人要有自己的地盘,江汉平原就是你的根源”;诗人沈浩波评价说“大头鸭鸭是从‘诗江湖’靠作品杀出来的,他的写作将走向新的高度”;诗歌评论家荣光启说“大头鸭鸭是当代中国‘后口语诗’的代表人物,他具有观察生活的能力、叙述生活的自由以及在语言上反复打磨的耐心和技艺”。

 

△湖北青蛙

 

  龚纯(湖北青蛙):是从世纪之初的网络论坛上崛起的一位优秀诗人。他的诗,有着多重的时空维度,其隐逸情怀和人性光辉尽闪烁在其中;有的则充满了古典情怀,可谓活色生香,优雅斑斓。他往昔的经典之作四行一拍,语调从容,难以模仿。他从地方生活和古典文学中汲取了相当多的营养,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鲜的活力,形成了他诗歌文本丰富多彩的原创性和独特性。读他的诗,有时会不知不觉地被语言后面的隐士情怀所触动,感受到某种温润气息,绵长韵味,其中含着文人之气,古典之境。他善用口语,又不局限于此,在他的许多诗里,口语、俚语、书面语并置,尝试与现实嫁接,摸索汉语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口语的变异,恣意而肆狂。他的诗,题材宽泛,气息独到而迷人,既严肃又诙谐,有嘲讽也有自省,充满了深沉的忧患和反讽意识。著名诗人张执浩评价说,“这位颇似行吟诗人的写作者常常在‘万古愁’与‘及时乐’之间踟躇,将一腔诗情倾洒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无边的思乡愁绪,无尽的家国情怀,在给读者带来慰藉的同时,也部分复苏了我们内心深处逐渐枯竭的对美的渴念”。

 

△梁文涛

 

  梁文涛:《新汉诗》主要成员,创办人之一。他的诗歌写作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历史时间中的自我迷失。他的写作即是一个救赎性的行为,展开的是对迷失的自我的省思与寻求。正是对自我的寻求,梁文涛的写作深入到时间的流逝之中,诗中萦绕着一种温润的、微妙的、沁入心脾的人性忧伤。可以说,诗人在对内心的空虚和灵魂的惶惑状态的正视中,其诗歌获得了难能可贵的思想上的深度和技艺上的难度。从语言的风格上来说,梁文涛喜欢以口语入诗。但他的诗歌实现了对口语贫乏意蕴和阅读平易的重塑,使之具有了书面语的质感与温度。在诗歌写作中,梁文涛显示出他运用现代主义诗歌技艺的储备与成熟度,他的中年诗作显得比青春时期作品更为斑驳、复杂与难解。诗歌评论家荣光启评价:“梁文涛在寻求语言、经验和形式三者平衡的支点上,他的写作显示出了相应的个人能力。”

 

  除此以外,让青、郭红云、彭家洪(佳虹)、杨义祥、杨汉年、朱振雷(秀夫)、汪孝雄(雪鹰)、贺华中(佳北)、王贵文、柴安平、李昌鹏、丁武建、路漫、工兵、平果、黍不语等,作为“潜江诗群”重要力量,他们艺术特质也不是单一的,其表现手法不一,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乡土诗写作,也有先锋性的探索,构成了“潜江诗群”风格上的独特性和技术的现代性的艺术特点,他们早已具备全国优秀诗人的实力,这里尤其要提及的是雪鹰、郭红云、彭家洪、秀夫、杨汉年、贺华中、黍不语。雪鹰作品成熟老道,常常呈现突破性的冲击;郭红云起点颇高,重回诗歌后,再度迅猛发力,其诗平静而睿智,贯穿一种深沉的愉悦感;彭家洪注重提炼、挖掘日常生活与乡村记忆的细节,其作品颇具地域性特色;秀夫其诗诗意蜿蜒,优雅诡异,不唯技巧,生发于情,不跟风媚俗自成一格;杨汉年多年的漂泊经历,形成了他个人化的诗歌风格;贺华中其作品平中见奇,画面感强烈,不经意中的话语直指内心;黍不语一出道便受到诗界关注,是潜江乃至国内女诗人的一大亮点。游离于外省打工诗人杨华之、吴开展近年引起诗坛关注。

 

 

△平果(王春平)

 

△让青

 

△彭家洪(佳虹)

△杨义祥(雪峰)

△黍不语

△郭红云

△雪鹰

△朱振雷(秀夫

 

△王威洋

 

△廖功兵(工兵

 

△杨汉年

 

贺华中(佳北)

灰狗

 

  “90后”诗人韩梅、阿志、慕容公子、灰狗、路人丁、王威洋、殷书梅、小雯等正在成熟,他们在历史和当下、传统与现代的多重哺育中,以极具个人性的写作展现了当代汉语诗歌的某种未来。

 

专家评说

 

  随着“潜江诗群”影响逐步扩大,潜江诗歌现象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

 

  2016年6月24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於可训先生率领樊星、张洁(昌切)、金宏宇、方长安、叶立文以及诗评家荣光启等11位教授、学者专程来到潜江参加《潜江诗选》学术研讨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於可训先生在研讨会上这样概述潜江诗歌:“我觉得这本诗集很丰富,不光是取材很丰富,材料很丰富,方方面面的元素,然后就是内容很丰富,情感很丰富,还有很重要就是:基本上把中国新诗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探索,都汇聚到这本书里面了。”樊星教授认为,《潜江诗选》是对潜江整体的实力展示,现在说诗歌边缘化,但实际上边缘化其实是诗歌创作的全民化。潜江诗人不仅发自内心的喜欢写作,而且努力地想写出潜江特色。潜江诗歌不是地域化的名字,而是有一种审美特色、文化特色,让潜江诗歌展示得更加鲜明。张洁教授对潜江诗群的几位诗人像沉河、黄明山、黍不语、余述平、杨义祥、工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且说:目前在全国,几位潜江籍的诗人、出版家在一起酝酿这么一本《潜江诗选》,然后组织这么多的诗人、学者一起开讨论会,这可能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一件事。

 

  金宏宇教授称潜江文风盛行、文化底蕴深厚,培育了大量的诗人、文人。诗人都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刘文典先生谈到的诗歌写作或文学写作的秘诀。“观”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了解,“世”就是了解人事、了解人生,“音”就是要懂音律,最后是“菩萨”心肠。所有的文学家、诗人都是“观世音菩萨”。在《潜江诗选》中的60余名诗人中,60后的新生代诗人有40多名,非常具有代表性,成为了潜江诗歌现象中最突出的一部分。方长安教授说,很早就听说潜江有一批诗人,还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比较密切、亲近的接触,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了,非常高兴。我读了这里面的作品,觉得里面涌动的是我们每个人对生命对自我的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一种经验在里面,所以潜江的诗歌,我觉得是“人的诗歌”,这是非常重要的。叶立文教授对潜江诗歌很“意外”,其评价却一针见血:潜江100多万人口,能涌现这么多优秀诗人非常意外。故乡作为一个意象,一个想象的空间,在诗歌当中具有一种的诗学价值。写故乡,一种是表达乡愁的情绪,实施文明批判的意味,还有一种是把故乡看作是自己的根,精神的寻根,是自我认同。带着对故乡的理解,来进入到阅读《潜江诗选》诗集状态,很意外,潜江诗人感怀故乡,又哲思遐想,不少哲理诗超越了地域文化和语境的限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2016年,《长江文艺评论》《长江丛刊》等刊物先后辟专版推介和评价了“潜江诗群”。

 

  近10年以来,由于“潜江诗群”的崛起,知名度的提升,潜江诗人与全国诗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其间,因来潜江参加诗歌活动以及到访的诗人、诗歌编辑、诗评家达100余人,著名诗人、诗评家于坚、韩东、杨黎、李小雨、沈浩波、周亚平、宇向、宋晓贤等就“潜江诗群”的创作实力及影响均给予充分肯定与评说。

园林中心城区

文化产业园

曹禺公园

曹禺祖居

 

梅苑芦茯塔

 

世博园湖北馆

 

清宁寺

田关河百花岛

 

风靡全国的潜江生态龙虾城

 

东荆河畔

 

 

摄影:刘波、胡同章、南勇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