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持"呈六大怪现状:一些企业咋成扶不起的"阿斗"

 \

摆正政府与市场关系

国内外的发展经验都表明,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决策引领、产业导向,但政策扶持的重点应是市场需求的拉动,而非生产环节的刺激。一些业内人士表示,产业扶持的目标应是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政策取向应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而不是仅仅依赖传统路径的照搬照抄、一哄而上。

产业扶持暴露出的问题

一些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出现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暴露了产业扶持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的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在产业扶持中缺乏正确的政绩观,学习思考研究明显不够,照抄照搬新提法,提出的产业规划不符合地方实际、产业实际、市场实际。

二是审核考评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高歌猛进、大张旗鼓地推进产业发展、推出产业扶持政策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进度速度、轻质量效益”“重项目审评、轻过程管理”“重资金下拨、轻效益评估”等问题。

三是退出机制的问题。按照产业目标、扶持要求,一些获得扶持但生产经营没有搞上去的企业就不应再扶持了,事实恰恰相反。这不排除权钱交易、个别工作人员权力寻租的问题,也有一些受扶持企业已经被绑上相关部门的政绩战车、相互“默契”的问题。

河南省南阳市发改委主任乔长恩说,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政府都会制定出台一些产业扶持政策,这有必要,无可厚非。不过,这些产业政策不能太僵化,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同时,在政策设计上要公开透明,对政策实施效果要及时跟踪问效,进行审计。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永苏认为,现在很多产业扶持政策效果不佳,问题主要不在于扶持政策本身,而在于执行环节。一是扶持的产业选择和资金投向不科学、不透明,随意性较大,有时候领导一句话,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资金就投了;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建立跟踪问效机制,钱花了也就花了,效果如何,很少过问,更谈不上问责。如果能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效果会好很多。

政府不能代替市场的作用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小鲁表示,在产业选择中,政府不能代替市场的主导作用,大量经验表明,成功的产业和企业发展案例,往往不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而是脱胎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王小鲁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在不同产业之间的配置主要应由市场决定,只有在某些障碍因素使市场调节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或市场反应滞后的情况下,才有必要采取某些导向性的产业政策来消除市场瓶颈,或提前为市场布局。“也就是说,政府的产业政策应该是市场调节的补充,而不应取代市场调节的作用或者逆市场调节而行。”王小鲁表示,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重复建设也会发生,但风险和损失是由企业自己承担,比较容易纠正,而在政府扶持尤其是主导的情况下,这些损失的很大一部分需要政府承担,并转嫁给社会。

一些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实际上更为牢靠、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创造透明、公平的市场环境。如果投资优惠、政府服务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过度倾斜,只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市场经济基础的损害,导致市场需求信号“失真”,导致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失落。只有回归市场选择,回归公平竞争,回归效率原则,才能真正激发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他们表示,今后,产业扶持应防止政策对资本的引领作用超出企业对市场的理性判断,避免再走一拥而上发展的老路,最终形成新一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专家认为,当前需正确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尽量减少对个别行业的扶持,而重点转为消除产业发展的共性障碍。

王永苏说,一般来讲,对产业发展,政府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创造条件,制定规则,搞好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其他方面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的时候,政府可以适当引导一下,一旦时机成熟,政府就应该及时退出。(记者 李兴文 李自良 李钧德  邓卫华、郭强、吉哲鹏参与了此专题采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