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特色“蛭”富路

冬意渐浓。眼下,水蛭迎来收获期,这个外表看起来有点可怕的水生生物,却是一味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因其养殖周期短、收益快,我市很快走出一条乡村振兴增收“蛭”富路。

养殖:“根本捡不完”

11月19日傍晚5时,王场镇关户村稻蛭共作基地内,养殖户王风波正在开闸放水。随着田里的水一点点排出,个体肥大的水蛭渐渐浮出水面。

“这是宽体金线蛭的杂交品种,产量特别高,每天至少收获100公斤,根本捡不完。”王风波乐呵呵地说,目前水稻丰产丰收,每亩收水稻800公斤,预计水蛭可收300多公斤,亩均收入4万元。

关户村是我市稻蛭共作基地的发源地。去年6月,该村水蛭养殖户大胆尝试,在1.5亩虾稻田里投入4.2万尾水蛭苗,当年10月底,收获鲜活水蛭350余公斤,每亩收入超过6万元。

第一年就大获成功,让该村水蛭养殖户信心大增,纷纷加入其中,并将面积扩大到100亩。

“我们通过仿生态养殖模式,不施肥不用药,让水稻、水蛭共生,实现下层养水蛭、上层种水稻。”王风波介绍,水稻可在炎热的夏天为水蛭提供舒适、阴凉的生长环境,水蛭的排泄物则可为水稻提供养分,形成了互利共生的生态圈。

潜江养殖水蛭始于2011年。十多年来,勤劳质朴的潜江人不断探索,从池塘养殖创新到网箱养殖,解决了水蛭养殖病害控制、水质控制、苗种繁育等养殖瓶颈。如今,从网箱养殖到稻蛭共作模式,更是既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为耕地非粮化找到了新路径,助力农民持续增收。

数据显示,我市共有水蛭养殖面积约6000亩,养殖产量约3600吨,全市水蛭产值突破10亿元,水蛭养殖规模全国第一,成为我市继小龙虾产业后又一特色产业。

目前,潜江水蛭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高石碑镇、王场镇、周矶街道等,初步形成了集苗种选育繁育、健康养殖、初级加工、大健康产业、技术研究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加工:烘干实现工厂化

潜江吊干清水蛭黝黑发亮、气味腥香,其优良品质吸引了全国最大的中药交易市场——安徽亳州以及全国最大水蛭用药企业以岭药业、步长药业等争相采购。

然而,在过去,水蛭品质好坏“全靠天”。

“我们用铁丝将水蛭一个个串上去,然后挂到太阳下暴晒4至7天。”王风波解释,如果碰到阴雨天,水蛭就会直接发霉变质,一年可就白干了。

湖北蛭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该公司是一家从事水蛭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交易、技术研发的生物科技公司。自今年9月投入生产以来,共加工鲜活水蛭约25万公斤。

近日,记者来到该公司,只见穿条、定型、烘干等10个小车间运转有序,摆盘、烘干、下架、入库等各项流程标准在墙上一目了然。

“这些标准都是我们反复试验摸索出来的,数量、时间、温度都恰到好处。”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工艺的规范化,让烘干时间缩减至4小时,也让水蛭品质得到保障。

高品质造就高效益。今年以来,该公司水蛭俏销江苏、河北、安徽等地,主要投放至饮品厂、中药厂和中药材市场,目前效益达3000多万元。

“水蛭素是‘世界三大素’之一,是自然界已知最强特异性抗凝血酶物质。”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打造全国水蛭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加工交易、健康养生、高新科技、品牌文化六大中心, 实现潜江从水蛭养殖第一市向全国水蛭产业第一市的转变。

探索:吃出来的大产业

你听过油泼韭香水蛭吗?你看过柠檬泡水蛭吗?你吃过干煸水蛭吗?你喝过小米炖水蛭吗?

在潜江,水蛭除了是药材,还可以是食材。不同于其他食材,这种“狠货”自然不会归属于任何菜系,如今烹饪大师童三清对这一食材的运用已是炉火纯青。

“水蛭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多肽、微量元素和脂肪酸素等,对生理系统有很好的作用。”近日,童三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应市水蛭产销协会邀请尝试将水蛭做成菜品。

为了做好这道菜,他查阅了很多资料,不破坏营养又让其好吃是关键。“首先,要克服心理关,一定要将水蛭彻底清理干净。”童三清告诉记者,每次做菜前,他都会将水蛭在水桶里喂养几天,不断换水。

然后,将清洗干净的水蛭用开水焯烫,中间剖开,挖去内脏。“水蛭是软体动物,直接用刀难以切开,但是用水烫过变硬以后就比较容易切了。”童三清解释,所有的水蛭菜他都会尽量切小,或片或丝或条,让食客第一眼没有那么排斥。

“接下来,就可以或煸或泡或炖。”童三清介绍,这四款新菜经过市民尝试后,普遍认为柠檬泡水蛭的味道最好,柠檬能很好祛除水蛭的腥味。

“今年,我们在章华花苑酒店举办了几次试吃会,效果比想象中好。”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封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尝试在酒店试营业,并向社会推广,让更多人品尝水蛭,接受水蛭,让水蛭产业越做越大。(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