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祝家乡更美好!

云上潜江报道(通讯员 王本伦)2月15日,农历腊月三十早上,中科院院士唐本忠先生在香港发来拜年微信,祝家乡更美好!

春节期间,唐本忠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2月14日,他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举办的春节团拜会后,当日就返回了香港。在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到来之际,唐本忠没有忘记家乡,这份浓浓的乡情,让人感动。

今年六十有一的唐本忠,出生在潜江市周矶办事处的一个小集镇上。身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的他,从提出“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到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走过了16年的漫漫求索之路。“聚集诱导发光”是他和团队挑战传统理论,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现在,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家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在国际上他被誉为“AIE”之父。

何谓“聚集诱导发光”?唐本忠作了通俗的解释,是指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反而比单分子状态更强的现象。在唐本忠团队发现该现象之前,科学家一直相信“聚集猝灭发光”理论。60年前,德国科学家发现“聚集猝灭发光”现象,即发光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通常,有机发光材料在聚集态或固态下使用,因此“聚集猝灭发光”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聚集猝灭发光”理论像牛顿的万有引力一样,“绝对时空观”束缚了人们的空间想象。半个多世纪来,许多科学家尝试寻找隔离分子使发光不被猝灭的方法,但效果都不理想。

2001年,唐本忠和他的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与“聚集猝灭发光”截然相反的现象,即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唐本忠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可能包含着独特的意义,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次实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目前,“聚集诱导发光”及其材料已经在光电器件、化学传感、生物检测与成像等领域展现了巨大潜质,在国际科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利用AIE原理研发出荧光物料,可被注入体内令细胞染色发光,用途广泛,当中以追踪癌细胞扩散的应用最受瞩目。“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及相关研究先后被英国《自然》、美国《纽约时报》等杂志和媒体进行重点报道。《自然》发表的《纳米光革命正在来临》一文,将“聚集诱导发光”纳米材料列为支撑即将来临的纳米光革命的四大纳米材料体系之一。

唐本忠是世界高分子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中国的骄傲,家乡人的自豪。仰慕已久,总想有朝一日能够亲耳聆听教诲。机会终于来临。今年2月9日,受市领导委派,我与市科技局局长许汝华、办公室主任汪金华一起到广州拜访唐本忠。10日上午,唐本忠从香港回广州。在唐本忠的学生秦安军教授和王志明博士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图片成果展。10时许,唐本忠院士走进实验室,人未见面,先闻笑声。王博士说,唐老师回来了。唐本忠身着青色休闲外套,满面笑容,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好。随后,他将我们邀请到他的办公室。办公室显得开阔,各种摆设如高分子化学结构一样排列有序。一进来,办公室仿佛被聚集诱导一样发光发热。我们向唐本忠先生转达了市委书记黄剑雄、市长龚定荣对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祝贺和问候,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唐本忠非常开朗,虽然初次见面,彼此一点也不陌生,喝茶、聊天如在家中。与我们讲起儿时的趣事时,他不时开怀大笑。即使讲到家里穷,此时,话音应该略显深沉,发不出光来,但他反其道而行,笑若春风,让我们这些“发光分子”聚合在一起,也发出灿烂的光。

唐本忠家有兄弟6人,他排行老五,家里人就叫他“唐老五”。上世纪六十年代,其父在当地供销社工作,工资微薄,一家人生活难以为继。为减轻家里的负担,时值潜江花鼓剧院招小演员,父母让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唐本忠去应聘,剧院招录了他。小小的年纪,每天早上3点就起床到护城河跑步练功。由于年龄太小,人又瘦弱,加上不会翻筋斗,两个月后他被花鼓剧院送回家。

唐本忠又回到了学校念书。他在熊口镇读完了初中和高中。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差,说是读书,学校基本不上课。高中毕业后,唐本忠下放到熊口镇贡士村7队插队劳动两年,多半时间在挖河打堤。唐本忠非常渴望学习,每天无论有多忙多累,他都要挤出时间来埋头苦学。1976年武钢一冶招工,他成为机械修理厂的一名学徒工,每月工资18元。1977年,恢复高考后,聪明好学的唐本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系。大学4年,因为家里穷,为了节约车票等开支,唐本忠暑假几乎没有回过家,大多时间在学校图书馆度过。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首批公费留学生,被教育部派送到日本读高分子专业硕士、博士(当时日本高分子在全球领先)。赴日留学前在大连学习日语半年。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日本一家公司工作1年后,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博士后5年。1994年他加入刚成立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

唐本忠漫谈人生经历随性随和,有两个问题很让人回味。第一个问题“被选择”。唐本忠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做化学家。青少年时代,他热爱文学,还为学校文工队写过剧本。1977年恢复高考,被家里人决定“除了文科什么都可报”。他只好按哥哥的主意,报考了理工专业,与高分子科学结缘。毕业后,他以研考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想去美国留学,却被国家公派到日本。他说他的人生好像很多时候都是被选择的。听唐本忠谈话,让我也浮想联翩,脑洞大开,悟出些许人生哲理。唐本忠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他说,面对“被选择”的人生,秘诀是迅速适应被选择,并且主动喜欢上这种选择,“爱上所做的工作。”第二个问题“没基础”。唐本忠说,那个年代没有读什么书,无基础可言。他以“上山下乡”为例——虽苦,却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说起“双抢(同一个季节,插秧割麦两头忙)”印象深刻,每次收割麦子后,累得不行,往麦垛上一躺就睡着了。他说,虽然没有怎么读书,但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吃得起苦,还有什么苦不能吃!一个人有没有基础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能吃苦,肯学习,勤思考,善于发现,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唐本忠招博士生为何多选农村能吃苦的孩子,为何敢于不惧权威、颠覆“常识”?人生成功的密码还得靠每一个人去细细体味。

谈笑间,唐本忠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多次提到家乡的油菜花。“太美了!”他和夫人都沉醉在美妙的回忆之中。那些消失的河流,消失的小镇,都会勾出他甜美的乡愁。当他听到新一届市委、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开启“城乡一体、走在前列”新征程取得的新变化时,感到欣慰和高兴,祝愿家乡更美好,表示有机会一定会回到家乡看看。

在风景怡人的华南理工大学西湖苑宾馆,唐本忠携夫人与年近九旬的岳母设宴,与教授级的学生们一起吃了“团年饭”。乡情浓浓,其乐融融。唐本忠爽朗的笑声,和对家乡油菜花的情怀,让我为之感动。末了,以一首小诗《年前赴粤拜访唐本忠院士》作为文章的结束,一是记录这难忘的时光,二是与唐本忠院士相约油菜花开时回到家乡,寻找远去的乡愁。

朗朗笑声飞聚光,

浓浓年味入家乡。

珠江漫话春秋月,

犹忆菜花遍地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