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咋种?村咋治?人咋富?——潜江乡村振兴的点滴实践

原标题:地咋种?村咋治?人咋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王本伦

数据显示:2017年,潜江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40亿元,“虾稻共作”综合产值230亿元,成功拿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块国家级招牌。

冬季,正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好时机。眼下,潜江的广大农村,挖虾池、上项目、广揽才,乡村振兴变奏曲正激昂奏响。

地咋种?村咋治?人咋富?这是“振兴乡村”绕不开的问题。最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潜江农村,记录乡村振兴的点滴实践。

地咋种?

孙桥村自发组织按户连片耕作

熊口镇孙桥村7组村民孙光祖看到致富希望——村里发展按户连片,千亩“虾稻共作”基地整装待发。

上世纪家庭联产承包时,孙光祖分到18亩田,分散成6个田块。“两块田相距最远的要走十几分钟,最小田块才几分地,你说能种什么?”

这不是个案。孙桥村党支部书记漆良卫说,因早年种地不赚钱,大批村民进城,田地荒芜不少。

平静的日子近来被搅动。

出生于孙桥村的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在周边赵脑村、瞄场村等地发展“虾稻共作”基地,“华山模式”成为全市农业转型典型之一。“我们也曾想过引进‘华山模式’,但土地太零散,难流转,也就不了了之。”漆良卫称。

如今,瞧着邻村虾稻基地亩均收益高出自己5倍,孙桥村人急了!村党组织反复磋商,征求村民意愿,决定每户按400元/亩自筹资金调整田块,按户连片耕作。

眼下,孙光祖的6处田合成一处,村里还统一规范化开沟,通水、电、路,并请来市里的水产专家指导。“大伙都指着今年春天收虾哩!”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

村咋治?

看林圣村如何走出垃圾围村

1月11日,王场镇林圣村三组村民王计福走到家门口,把垃圾袋丢进“不可回收”垃圾桶。这个位于兴隆河边的村庄,房前屋后栽着桂树、红叶石楠。

2017年,林圣村成为省级生态村,可就在三年前,这里还是全市闻名的垃圾村。

2015年,为缓解因返乡务工潮带来的垃圾治理压力,镇里出资在林圣村设置50个垃圾池,但由于清运不及时,反而成了污染源。2015年7月,持续一周的大雨将堆积垃圾冲出,清理3天才恢复原貌。

2017年,该市启动“三大亮点”片区建设,划定返湾湖、东荆新区、兴隆河三个特色片区,建设77个城乡一体化重点项目。林圣村被纳入兴隆河片区。

该市住建委负责人介绍,这一片区依托兴隆河绿道项目,以兴隆大坝、水杉绿廊、光纤小镇等要素串接,是潜江绿色经济、绿色生活的示范区。

以项目带动城乡片区,开启城乡统筹模式下的乡村治理,让林圣村面貌一新。记者看到,眼下,林圣村旁的兴隆河段正进行生态护坡、河道清淤等工程;村里生活垃圾处置被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清运体系,一日一清;村民家的旱厕经管道,与村外的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池相连接。

人咋富?

乡村能人带火淘宝明星村

去年淘宝“双11”,老新镇田李村以头30分钟爆发出的强大购买力,位居全国农村淘宝排行榜第三。

田李村的“门道”在哪?当地人给出答案:一只虾、一株草。

虾是人尽皆知的小龙虾,草则是原本默默无名的艾草。两年前,商人徐天明回乡承包田李村400亩田,投入100多万元种植艾草。如今,这株艾草富了田李村及周边600余农户。

两年来,村民从徐天明身上学到不少:

广种植。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400农户种植艾草3000亩,一年产值超过8000万元,户均创收3万元。

深加工。研发生产艾草泡脚包等快销品,带动200农民就近就业,人均工资收入3.6万元。

发网财。与淘宝金牌店“金泰康”合作,长期占据同类店网销第一名。好产品+大平台,这里每天光泡脚药包一个产品,可发货3000余单,净赚7万元。

村名李银安说,大伙儿靠徐天明这样的乡村能人带动致富。

徐天明则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亲们不愁找不到增收渠道,“农村天地宽着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