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荣耀沉淀——潜江开启东荆新区建设新征程(上)

云上潜江报道 潜江,这片江汉平原上秀美的“水乡园林”,自公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建县。迄今,已走过千余年的历史。

大雪时节,漫步潜江“第一镇”——园林,走进一座老城的记忆,每条街,每栋房,都在倾诉着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悠悠岁月长河中,园林作为县治已历时690多年,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

秀美水乡在园林

一早,记者来到位于建设街的市档案局,见到了查阅室负责管理历史档案的管理科科长付萍。

《潜江县志》记载,县境原为古云梦泽一角,历经江水复合冲积和湖水缓慢沉积而逐渐形成平原水网地区。全境土地肥沃,河湖密布,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交通畅达。面积2000平方公里,总人口79.78万人,地上盛产粮、油、棉,地下蕴藏油、气、盐,历史上被誉为“鱼米之乡”。

“1985年,全县有建制镇10个,其中县辖镇7个,区辖镇3个。园林为‘全县第一镇’。”付萍介绍,1981年12月,改城关镇为园林镇,1985年辖有3个街道办事处、5个村,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37100人。

在园林办事处居民小区,记者找寻到了该处城建工作局原局长冯钢。“园林,元代名斗堤,明代或称潜阳,沿至民国,习惯称潜江城。1949年以后称为城关,1981年12月以“水乡园林”之意改为今名。1956年以来为县辖镇。”冯钢正陪着87岁的父亲冯金耀及小区内一群老干部们晒太阳,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园林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倾听老城,感受老城,犹如穿越历史——

1938年,此地东濒县河,西临犸猖湖,有土(城)环绕四周,建成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城内街道呈“井”字形,主要街道中间铺有条石。

1939年以后,正街店铺、民居毁于日军之手,市容凋敝零落。

上世纪60至70年代,改造街道,扩展街区。到1985年,除小巷外有街道13条,街旁夹植法桐、水杉、棕榈、柏树,置有花坛,初具城市风貌……

“抗日战争开始时,镇上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店铺200多家,土产品贸易以粮食、棉花、土布等居多。”在老城区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的周青年老人回忆说,1939年以后,生产萎缩,市场萧条。

记者后查阅县志,至1953年,除新兴的国营和集体商业外,镇上私营手工业和商户已恢复到246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零售额不断增长,但网点有所减少。1985年,全镇有商业等网点1709个,商品零售额达10447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243万元。

在父辈们的记忆中,60年代初,镇上通行客车,远至武汉、岳阳、襄樊(阳),近至各邻县(市)和县内部分区、乡,开始有客车往返。

而在更早的1947年,镇上便开设有中、小学及医院,甚为简陋。1985年后,全镇有小学、中学、中专等专业学校21所;有医院和诊所8所;广播站、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电影院、剧院等也随之兴起,有的颇具规模。

县城兴衰沉浮记

听先辈们讲述老城故事,脑海浮现幕幕景象——

明代,县城先土后砖,三筑城郭。

清初,城内街巷纵横,一时堪称繁荣。

清末民初,城垣颓圯,街市日衰。

1932年,为防洪水重筑土城。日军侵占期间,房屋被拆200余间,商户破产60余家,外逃避祸者100余户,全城市容破残,土城日渐毁坏。战后,全城只有300余户,房屋不过1100余间,仅存商铺100余家……

50年代起,县城建设有较大发展。但1960年6月3日一场大火,烧毁房屋257栋,主要街道几成废墟。灾后重建,不久又逢“文化大革命”,建设停滞不前。1978年后,发展速度加快,并按规划建设。

1980年5至10月,县基本建设委员会为县城园林镇市政建设制定了为期20年的总体规划。规划分为近期(1981至1985年)和远期(1986至2000年)两个目标。

记者查阅规划了解到,县城规划东起徐台闸,西至东荆河,南起马家台村,北抵信心村,面积15.94平方公里。按徐角、城南、城镇街坊3个工业区,解放路、东风路2条商业街,建设街行政中心和徐角、城东、城南、犸猖垸、旧城街坊5个居住点的布局进行建设。

“在规划期内,计划改建解放路、东风路、江汉路、园林路、环城南路、胜利街6条街道,新修7条城镇道路,兴建园林公园、西门广场及三江路口、城南停车场2个,增建影剧院、文化宫、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馆、车站、饭店、服务大楼公共建筑。同时,扩大日供水能力,完善排水系统,搞好园林绿化,治理环境污染。”市城乡规划局工作人员陈刚一边查阅档案资料,一边向记者介绍,该规划于1982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85年,园林镇城区面积达到11.5平方公里,比1940年扩大10倍;城镇总人口为3.71万人,比1949年增长14倍;房屋建筑总面积106.5万多平方米,是1949年的37.6倍。

撤县设市耀荆楚

1988年,潜江撤县建市,从此结束长达1024年的县治历史,步入城市行列。

据新修订的《潜江市志》载,本着“适合城市建设,满足远景发展”的原则,市委、市政府3次组织修编《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近期、中期、远期以及至本世纪中叶潜江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

城市规划区由“双城、两心、六组团”即以东荆河为界,分为东、西城区,园林、广华为正、副中心城市。经几次调整,2005年全市设5个办事处、10个镇,与农场、油田构成潜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板块”。

“1988年8月6日,撤销园林镇,设立园林办事处,为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园林办事处主任何波向记者介绍,2005年,全处辖7个村和19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统计总人口16.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2.66万人,农业人口3.36万人。

撤县设市后,按照《潜江市城市总体规划》,我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20年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费12.15亿元和城市维护费1.26亿元,建设和升级改造章华大道、五七大道、潜阳路、东风路、江汉路、建设街等89条主干道、巷(街)以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市住建委副主任张浩向记者介绍,建市后,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市民生活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改善。

1993年,我市被评为湖北省唯一的“中国明星市”。1994年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县级市,当年由荆州地区行署管辖改由湖北省直管。2005年,被命名为湖北省“园林城市”。

“但由于城市基础薄弱,同周边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城市建设与管理仍须着眼长远,科学谋划,用大手笔,花大气力。”采访中,市民的声音、专家的意见,不绝于耳。

站在老城区街头,这里仍然车水马龙,商楼林立,人声鼎沸。

老城,承载着潜江城厚重的历史文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快速发展,狭窄的街道、拥挤的商圈、老旧的小区等,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造老城,建设新城,是市民所盼,需政府所为。(潜江日报记者 雷丰 洪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