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诗词之市”名片——写在潜江“中华诗词之市”持牌10周年之际

云上潜江报道 2007年,我市荣膺“中华诗词之市”桂冠,属湖北首家。1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潜江市诗词楹联学会主动扛起诗词文化的发展重任,带领全体会员辛勤耕耘在潜江诗词文化这片沃土上,会员从几十个发展到目前1000多个,每年创作诗歌万余首,在全国出现了“潜江诗群”的文化现象。

且看,这10年诗词文化的发展……

诗教工作不断普及

“水杉翠绿菜花黄,井架如云映碧塘。此景哪儿能找到,不在梦里在潜江。”这首笔触稚嫩,充满家乡情怀的七言绝句《美丽潜江》是园林三小学生殷雨薇所写。在该校,和她一样热爱诗歌的学生有200多名。

走进园林三小,只见百米《同声诵经典 诗意伴童年》的文化长廊路边排开。上面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创作的《长相思》《云》《老师的微笑》等几十篇诗词。“我喜欢我们中国的古典诗歌,特别有意境。”三小六(3)班的邹文君从三年级就是该校香樟树诗社社员。自从四年级写了第一首诗《假如》,邹文君从此对诗歌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

学生对诗词的兴趣离不开学校的教育。“中国古典诗词流传至今的佳作名篇,不是千锤百炼便是妙手可得,其语言表达能力极强。学习古诗词对学生作文、说话水平提高极快。”该校副校长赵国发说,“学校把诗教与艺术活动完美结合,成为爱国主义和中华美德教育的好形式。”

除了开办诗词长廊,该校每周还教孩子们诵诗,经常开展写诗、画诗、演诗、舞诗、赛诗等一系列活动。2009年至今,三小成功举办了九届“清明诗会”,已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学校还将多个活动录像制成短片,经常播放。校园学诗氛围十分浓厚,三小也被评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和三小一样将诗词文化请进学校的还有泰丰小学、龙湾中学、实验小学等学校。有了诗词,校园处处充满诗情画意,孩子们遨游在浩瀚的书海,品味着浓郁的书香,放飞着诗意童年。

创作活动不断丰富

“十九大刚刚闭幕,就收到了80多首十九大的主题诗词。”诗词楹联学会龙湾分会会长邱孝才笑呵呵地拿着手中刚刚收上来的诗稿,或手抄、或打印,厚厚一叠。这不是该分会组织的第一次活动了,该分会还走进社区、学校、农村、福利院等地进行创作写诗,并开辟专栏,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这也是全市经常举办诗词文化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诗词活动与时俱进,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今年我们与市纪委联合开展《清风杯·廉政诗词大赛》,去年服务创卫主题,开展《环保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等诗词创作。每年都会有服务于主旋律的主题诗词创作活动,在全市也引起了群众广泛的参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郭传龙说。

“诗词来源于生活,需要从生活中吸取灵感,避免与社会脱节。”郭传龙说。10年来,学会每年都有3次以上的集体采风、专题诗会、诗词吟诵会、诗词创作研讨会等活动。先后3次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红金龙杯”“曹禺杯”等全国性诗词大赛,以诗词文化服务于全市重点工作,让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生活中扎根,并开花结果。

随着时代进步,诗词活动也不在仅限于实际生活中了,还出现了网络讨论活动。微信名“悠然”的社员在梅苑诗社群里发了一首《旅途偶记》,落款注明是去恩施动车上随笔,获得一片点赞和评论。梅苑诗社上多是新诗,形式上也是以互联网为载体,沟通更加方便,诗友们交流诗歌也是兴趣盎然,随时随地写诗、赏诗、讨论。

梅苑诗社社长王宇说,除了群里的讨论外,还定期在微信公众平台上集结比较好的诗歌进行推送,每周举行一次创作体会讨论。大家的水平在讨论中得到提高,也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诗人团队不断发展壮大

10年间,诗词队伍不断壮大,积极有力的组织者功不可没。

2000年,市诗词楹联学会开始组建,当时只有几十人。学会有一批如程家弼、黄辅忠、刘道凯、郭传龙等热爱诗歌的组织者,他们不计回报地积极投身发展家乡诗词文化事业,在他们的带领下,学会涌现了一批想干事、爱干事、会干事的积极分子:

70岁高龄的龙湾分会会长邱孝才,退休后常常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联络写诗之人,举办多次采风活动,该分会成立短短两年时间里,会员人数就发展到130余人,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在省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青年诗人荟萃的梅苑诗社成立三年时间发展到会员80多人,其中不少省内外诗人慕名参加。“潜江的诗歌发展比较成气候,大家以文会友,周边的很多诗人都是主动加入。”梅苑诗社社长王宇说。

后湖分会也于2015年建成“湖北楹联之场”……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队的发展如火如荼。目前,我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有1000余人,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65人,还在全市组建了分会(诗社)14家。会员遍及全市,有公务员、教师、企业主、农民等等。

诗词成了老有所学的“新宠”

诗词不仅在小学很受欢迎,在老年大学更是“宠儿”。78岁的潜江中学退休教师陈裕华,2007年进老年大学诗词班教学,他让学员读写结合,10多年来,共培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20多名,何齐树、张春训、黄又成、李海林等多人的作品被《中华诗词》刊登。

老年大学中,大家对诗词的热爱令人动容和敬佩:

74岁的王场学员张友信,拄着双拐,每周都要参加老年诗词班,“做了多年的语文老师,对文字情有独钟,是兴趣让我来的”;

60岁的渔洋农民李圣尧,2012年起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入老年大学诗词班,“刚开始平仄都分不清,纯粹是喜欢。”到后来,水平慢慢提高,去年加入了中华诗词学会;

周矶办事处茭芭村村民刘时钊,荣获国家和省级楹联学会奖励20多次,积玉口农民李祖灿被评为省级“耕读人家”;

……

陈裕华自己就是一个狂热的诗词爱好者,一年创作200多首诗歌,在《中华诗词》发表数十篇诗歌,并出版了《化谷韵屑》《化谷文碎》《化谷别裁》三本诗集,在国内业界享有盛名。对于学员提出的问题,无论多忙,陈裕华都是认真回答,为潜江的诗词文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诗词之树硕果累累

我市诗词创作不仅组织规模大,活动多,而且诗歌质量也非常高。全市有近30名作者在《中华诗词》上发表作品,近百名作者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作品逾千篇。有10多人在各级报上发表诗词评论文章,陈裕华撰写的百余篇诗词评论文章发表于《诗词之友》《北京诗词》等20多家诗刊。

近年来,约有100篇作品获市、省乃至国家级奖项,徐超君、刘时钊等人的楹联作品多次获中国文联和湖北电视台楹联大赛的等级奖。

学会出版了诗集《诗意潜江》和姊妹篇《乡韵》,有20多名作者出版诗集近40部,其中名誉会长程家弼出版诗集4部,同时我市成功举行了3次全国性诗词大赛。

近年来,我市诗词创作如火如荼,诗人多、诗歌创作氛围浓、诗歌作品多、风格多样、作品水平也比较高,不断有优秀的新诗人出现和省内国内著名诗人来访,有效传播了潜江诗词文化。

在今年10月15日召开的湖北省诗词学会30周年纪念会上,我市被增补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单位,在直管市中是首家,会长郭传龙增补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我市诗词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擦亮了“中华诗词之市”的金字招牌,同时,为文化名市、文化强市的建设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