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天蓝、地绿、水清、林茂……仲秋时节,漫步在潜江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这座城市的美丽。
美丽潜江,只要绿色GDP。高举循环经济发展大旗,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城市建设绿色化、循环化水平大幅提升,循环经济长效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去年元月,我市正式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建设地区。有着“水乡园林、江汉油城”美誉的潜江,将在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工业循环破瓶颈
我市地下油气盐资源丰富,一直以来,以化工为主导的传统产业支撑着我市经济发展。因其粗放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也让我市面临的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摆脱资源依赖,走出一条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成为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
借力新一轮改革的东风,我市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四节”(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清洁生产,全面开展工业废水、废气、固废、危废等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着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进一步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盐化工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铝电产业链、生态龙虾产业链,促进产业循环发展。
围绕“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光信息电子”四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家居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先后出台了《潜江市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战工业3000亿行动方案》。
咬定项目建设不放松。重点推进潜江经济开发区(含江汉盐化工业园)实施了环境治理提升、规划修编、拆迁棚改、企业技术改造、绿色公共配套等“五大工程”,开展了气体岛、化工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集中供热等“五大功能项目”建设。推动了长飞科技产业园(二、三期)、金澳科技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永安药业年产3万吨牛磺酸食品添加剂、宜生新材料年产1万吨三乙氧基高效硅烷偶联剂产业化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园区初步形成了盐化工-精细化工-光纤新材料产业链、“石油炼化-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链、“传统煤化工-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链等循环产业链条,企业产业关联度达到85%,相互链接产品已达20多个。
大力招引补链项目,鼓励企业智能化技改升级,不断增强传统产业内生新动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批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前景、更加环保的新兴产业项目不断涌现,成为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生动实践。
农业循环增效益
走进市华山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甲壳素类系列保健产品,这是从被当作废弃物扔掉的小龙虾虾头和虾壳中提炼的“宝贝”。
我市是小龙虾养殖大市,至2016年底,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50万亩以上,年产小龙虾7.35万吨。往年传统小龙虾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虾壳,这些被白白扔掉的虾壳,不仅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为了使小龙虾虾壳“变废为宝”, 2007年,华山公司与武汉大学联手成立了甲克素工程技术中心,成功从虾壳中提炼出了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壳寡糖等产品;先后投资5.35亿元新建年处理10万吨废弃虾壳提取氨盐和虾鱼加工资源利用项目、年产50亿粒保健品项目,并顺利拿到“健”字号批文,仅2016年公司产值达20亿元,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位于运粮湖管理区的湖北绿亿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将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综合利用,生产加工成牛羊青贮饲料、食用菌培养基原料、保健型功能饮料以及成型燃料,不仅延长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同时对于我市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具有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近年来,我市坚持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打“生态绿色”牌,着力实施一二三产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龙虾、大豆、潜半夏等特色农业循环发展;全面实施农业“三节”(节水、节肥、节药)、大力整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三剩物”等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推行“虾稻共作”、畜禽生态养殖、秸秆全利用等农业循环模式和“农工旅”复合模式,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镇循环惠民生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和发展“共赢”是大势所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又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健康环境的要求。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水乡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了以道路河渠绿化为骨架、以城镇村庄绿化为载体、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绿化格局。全市林地面积达54.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5%,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6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21.05公顷,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2%以上。
构建城市建设绿色循环化体系。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开展了《潜江市集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全市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特许经营工作方案。已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3座,日处理污水11万吨,覆盖园林、泰丰、广华等6个集镇。推进城乡垃圾收运一体化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23个区镇处383个行政村2944个组的集中收运网络,同时开展了中心城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利用,中心城区建筑垃圾回收率达到95%。
积极推行绿色建筑。严格执行《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42/559-2013)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水牛实业“城市一号”、市妇幼保健院、德风外国语学校等3个项目通过绿色建筑省级认定。开展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江汉油田华美小区、市中医院、金桥广场等单位进行了太阳能、地源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实施了园林至总口、竹根滩、熊口、王场4条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推进了高铁新区综合客运枢纽站建设;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4000万元,支持荆渝公共交通公司购置了150台纯电动公交车,实现城区电动公交全覆盖;引进了滴滴打车、优步等网上约车服务平台,降低了出租车空驾率。
如今的潜江,循环型的生产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绿色循环文化不断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潜江日报记者 王秋高)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