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潜江:小龙虾成三栖“明星” “虾兵”爬出千亿产业

\
  “虾稻共作”基地。(彭雄国 摄)

\

  稻虾养殖基地。(彭雄国 摄)

\

  苗种繁育基地(周雯 摄)

\

  工厂化苗种繁育。(周雯 摄)

\

  物流园里,工人正在按大小分拣小龙虾。(周雯 摄)

\

  收获小龙虾(彭雄国 摄)

\

  华山水产生产车间,小龙虾正通过气泡清洗。(周雯 摄)

\

  虾头虾壳等垃圾通过传送带运往甲壳素生产流水线。(周雯 摄)

\

  甲壳素生产车间(周雯 摄)

\

  龙虾生态城,坐满了各地食客。(周雯 摄)

  人民网潜江6月15日电 (周雯)“养虾种稻三年,现在买了车住上了新房,今年估计能赚十几万。”湖北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的农民马于林乐得合不拢嘴。在湖北潜江,和马于林一样,通过“一只虾”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小龙虾,本是外来入侵物种,一度被认为是稻田里的害虫。如今,这只虾在湖北成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产值向千亿元目标迈进……

  在当下全国大力推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如何破局?日前,本网深入“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调研龙虾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害虫”变美味 3天吃了一个亿

  潜江所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1998年,沟渠中生活着许多野龙虾,当地的农民有时候会把钓起来的龙虾煮了蘸盐吃。当时农村里的龙虾才两毛钱一斤,但大大小小的菜馆还没有人看上龙虾做菜。

  当时的潜江人李代军和妻子在江汉油田经营着一家小菜馆,依靠妻子的拿手菜——油焖子鸡,小店的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代军和朋友在乡下钓龙虾。“钓多了扔掉可惜,尝试着做了一份麻辣虾仁在店里卖,结果当天就卖出了十多盆。”

  初尝甜头的李代军对小龙虾像着了魔一样,反复尝试。2003年,夫妻俩用烹饪子鸡的方法,推出了“油焖大虾”。

  “油焖大虾卖30块钱一盆,卖得特别好,经常卖脱销。”李代军回忆,第一个月就赚了1万多。“小李子”的“油焖大虾”声名远扬,引来许多菜馆纷纷效仿。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潜江小龙虾美食已经成为当地一道名菜。蒸虾、蒜蓉虾、卤虾等菜品相继推出,潜江“油焖大虾”、“蒜蓉大虾”也已被冠上了“中国名菜”的金字招牌,

  一盆虾的价格更是年年涨,如今已卖到每盆150元左右。

  即便如此也挡不住食客的热情,每到夏季,潜江龙虾美食街里南来北往的食客络绎不绝。

  仅今年“五一”小长假3天,十万余外地食客赴潜江吃虾,1000多家餐饮店卖了100万斤以上的小龙虾,营业额达1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湖北省专营小龙虾餐馆数量超过1.5万家,餐饮消耗小龙虾24.7万吨、同比增加9.78%,小龙虾餐饮产值达332.62亿元、同比增加30%。

  小龙虾触网爬出新天地 鲜活虾24小时卖全国

  每到小龙虾上市的季节,在北京工作的潜江人李女士,就十分想念家乡的美味。以前每次还要回老家才能吃到正宗的潜江油焖大虾,如今,李女士只需在网上动动手指,美味就会快递到家。

  “不断拓展、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是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潜江市长黄剑雄表示。

  目前,潜江市小龙虾加工企业、餐饮名店瞄准商机,推出油焖大虾、清蒸虾、茴香整肢虾、麻辣虾球、泡椒小龙虾等上百个线上小龙虾品种,在淘宝、微信、京东、一号店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涌现出了“虾小弟”、“虾尊”、“虾滋味”、“虾皇”等线上名牌。

  “通过互联网线上推广,把潜江小龙虾推向全国,最远发货到了新疆。”潜江“虾小弟”在网上卖麻辣虾球等熟食,去年上线后就卖了4000多万元,现在每天能销700余箱。

  “互联网+”时代,潜江小龙虾早已插上电商翅膀,就连鲜活龙虾也通过网络爬向了全国。2015年,潜江建成全国首个小龙虾鲜活产品交易平台中国虾谷网。今年5月,潜江龙虾交易中心开业,实现了“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的全国独有模式。

  “采购商网上下订单后,我们将订单分发给入驻商户,物流快送,鲜活龙虾基本上24小时内可发往全国各地。”潜网电商执行总经理李红卫介绍,从启动至今,已实现2个多亿交易额。

  餐饮业火爆的背后,相关产业人才呈现出紧缺的局面。“潜江本地虾店开出8000元工资招厨师,都常年招不到人。”潜江龙虾职业学院执行校长李加红介绍。

  5月28日,全球第一家龙虾职业学院开学。为延伸小龙虾产业链,潜江启动了“万师千店计划”工程,致力于为全国培养万名烹虾师。

  “现在小龙虾市场是需大于供,一旦有一天市场饱和了后,供大于求怎么办?”潜江小龙虾有第一产业供种和科研优势,有三产业加工餐饮和电商优势,小龙虾产业实现提档升级,增产增效。

  潜江不仅在“卖虾”,更是用科技魔棒“点虾成金”。

  首创“虾稻共作”养殖技术 苗种繁育破产业瓶颈

  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种了一辈子田的62岁马于林也算赶上了好时光。3年前,他还是一个地道的农民,靠着自家“一亩三分田”种棉花为生,一年赚一两万元勉强糊口。如今,通过加入华山水产赵脑村现代农业基地,承包26亩洼地养虾种稻,他摇身一变成了现代农民,住上了新房买了汽车。

  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现代农业基地,像马于林这样的养殖户目前已达到260户,9成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马于林的“致富经”还要得益于潜江在全国首创的“虾稻共作”的养殖模式。如今,利用这一模式打造的虾稻产业链,已成为潜江发展现代农业的黄金支柱。

  华山水产养殖基地技术员潘志平介绍,“稻虾共作”模式是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6月到10月份种稻,10月至来年5月养虾,实现“一稻两虾”。“采用这一模式,不仅每亩可以多产100多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

  “虾稻连作、虾稻共作等综合种养技术已在湖北省推广,相比1亩水稻来讲,虾稻共作的效益增加了3倍。”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表示。

  2015年湖北省的虾稻共作面积达到了286万多亩,产小龙虾27.5万吨,为农民增收近百亿元。

  然而,随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壮大,苗种繁育问题成为摆在潜江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小龙虾近亲繁育会导致个体小,自然生长速度明显变慢,抵抗力减弱等问题。”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表示,小龙虾苗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小龙虾良种选育和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产业的支持力度迫在眉睫。

  2013年投资3亿的小龙虾苗种选育繁育中心落户潜江。目前,200亩良种选育中心投入使用,新建4万亩的良种扩繁基地,达到了年选育优质虾苗30亿尾的规模。

  “人工繁育情况下,70%的小龙虾能长到30克以上,而自然繁育下,30克以下的小龙虾超过5成。”舒新亚介绍,人工繁育小龙虾每亩单产可提高一到两倍。

  6月13日,湖北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潜江市莱克水产揭牌成立。“研究院的成立弥补了中国在小龙虾研究方面的空白。此举可以加快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资源,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舒新亚介绍。

  “榨净”剩余价值 虾壳垃圾变成宝

  在湖北潜江,小龙虾“从头到尾”都成了宝。即便是虾壳,也生出了“黄金”。

  6月2日一大早,记者追随赵脑村基地小龙虾的“脚步”,来到了华山工业园。小龙虾在养殖基地已被按照大小分类,到了加工车间,6钱以上的大虾“走”左边的流水线,气泡“洗澡”后就被滚轴带进了高温加工车间,经过无菌包装封存,出厂等待飞往欧美;小虾则“走”右边的流水钱,清洗后剥出虾仁,虾壳虾头则再次回到流水线,进入甲壳素生产流程,最后制成白色粉末状甲壳素原料出口欧美。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在小龙虾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小龙虾能吃的部分只有20%,大量的废弃虾壳成为企业头疼不已的环保问题。华山水产董事长漆雕良仁再次从中看到了商机,与武汉大学合作研发,投资近5亿元资金建成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虾壳提炼的甲壳素进行精深加工,能用于生产医药用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更高含金量的产品。去年,该公司生产甲壳素衍生制品5000吨,销售25亿元。

  然而,甲壳素还不是终点。“甲壳素保健品车间已经建好,食品健字号已获批,下一步将推出保健食品。”华山水产办公室主任赵时旋介绍,甲壳素原料出口价是10万元一吨,而制成保健品后可以卖到100万元每吨,利润将提升10倍以上。

  “小龙虾高附加值加工项目,极大的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加工企业的出口创汇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潜江市水产局局长吴洲表示。

  目前,潜江市是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出口基地,小龙虾加工企业达到13家,年加工能力30万吨以上,2015年,加工出口创汇1.9亿美元,出口额占湖北的60%以上。

  6月12日,第七届潜江龙虾节再次起航。良种选育、精深加工、餐饮服务、电子商务、节会旅游……从零起步的潜江小龙虾产业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格局。

  “2015年,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150亿元以上,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等连续11年领跑全国,是潜江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潜江市委书记胡功民说。

 

  2015年,湖北小龙虾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600亿元,继续向千亿大产业大步迈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