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潜江答卷
云上潜江报道 绿野春风起,耕田正当时。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粮食总量能否保持稳定?种植结构如何优化调整?绿色发展怎样顺利落实?……潜江答案在短短的春耕时节已见分晓。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的,是夏秋丰收的种子,更是传统生产方式“变身”绿色高效模式的希望。
种什么?看市场!
熊口镇庆丰村,一种新的种植思路正在拓宽本地农民和科研人员的舞台。
“当前市场上阳光玫瑰、鄞红等品种的葡萄,因为口感好、营养高等很受消费者欢迎,潜江土壤和气候非常适宜种植。”从“中国大棚葡萄之乡”浙江温岭远道而来的陈济林,高薪出任金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葡萄基地“农技高管”。他告诉记者,加大对这些新品种的培育力度,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潮。
市场的阴晴冷暖,种植户感受更直接、更充分。
“以前种棉花、小麦等,价低还难卖,一年上头亩收成千把块。现在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年收租1千元;被公司聘用日工资70元,工作8小时。咱农民也成了‘上班族’!”庆丰村村支书孙德林说,村里60多名村民在公司上班,葡萄采摘农忙季节还要招人。而村里有6个村组长正跟着陈济林学技术,有望带动和传授更多村民种植高效农产品。
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普通小麦、玉米的困境,是农业供需结构失衡的一个缩影。当前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调减棉花等过剩产能,种植推广优质高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且农旅结合拓市场,是政府的引导,也是农民的智慧——
在潜南、潜西南、潜西北,水田区域重点发展虾稻共作模式;
在沿汉江、东荆河及汉南片旱田区域,重点发展粮菜连作、饲饲连作模式;
在江河外滩,发展高蛋白大豆和优质蔬菜、瓜果;
在城镇郊区,发展优质蔬菜;
在章华台等旅游景点外围,发展优质水果采摘园;
而在有名的“虾稻共作”田埂上,还开发出种植“肥用、饲用、油用、花用、菜用”多功能油菜……
养什么?看需求!
又到小龙虾上市季。龙湾镇瞄新村一望无际的农田里,万亩虾稻共作科技创新研发基地从凌晨三、四点钟就开始忙碌起来。
“3月中旬开始捕捞,成品虾每斤38元,虾苗每斤28元,供不应求,每天进账3万都是少的!”楚稻虾合作社负责人刘辉说,他承包的1800亩虾稻共作基地,探索“四水农业”种养模式,卖虾只是收成一部分。
明媚春光时,翠柳碧波间。记者眼前,好一番生态田园景:水底耕种着水稻谷,水里嬉戏着小龙虾,水面飘浮着水芹菜,田梗栽植着葡萄架……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绿色种养、立体增效。
“水稻、水产、水果、水生蔬菜‘四水农业’复合种养模式,打造稻虾共作升级版,亩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龙湾镇党委书记从进军说。
养什么?看需求!虾稻共作基地调整种养结构的一小步,折射出潜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步。
“突出‘潜江虾稻’‘潜江稻虾’‘潜江大豆’‘潜江蔬菜(瓜果)’区域特色,重点发展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粮、棉、油、菜实行大稳定、小调整。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加工品和中、高端农产品,满足不同层次市场需求。”市委书记胡功民介绍。
优化结构,带来的是提质增效。近年来,全市流转农村集体土地31万亩,区域式、规模化发展虾稻共作基地45万亩,高蛋白大豆基地5万亩,蔬菜基地10万亩,潜半夏面积2万亩。
其中,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革命性”创举的虾稻共作模式,已是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综合产值达180亿元。
卖什么?塑品牌!
潜江小龙虾这么火,想吃又没空去潜江怎么办?
上网!“在淘宝等网购平台输入‘潜江小龙虾’‘虾尊’‘虾皇’‘虾小弟’等,24小时内一盘烹饪好的美味油焖大虾等系列虾产品,就会从田间‘蹦’到你家餐桌。”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想学养虾、烧虾技艺,还想开虾店怎么办?
上学!“龙虾学院致力‘万师千店工程计划’,即培养一万名潜江龙虾养殖技师,一万名潜江龙虾烹饪技师,在全国开设三千家潜江龙虾品牌直营店和加盟店。”潜江龙虾职业学院院长李加红说。
小龙虾的“火”,“烧”红大江南北。推动“潜江龙虾”、虾稻、稻虾创全省知名品牌,筹备首届中国(潜江)国际龙虾·虾稻产业博览会暨第八届湖北(潜江)龙虾节等,我市不遗余力打造“小龙虾之乡”金字招牌,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正加速融合,休闲农业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虾子,稻子,豆子,是潜江特色农产品。华山水产“良仁”、莱克水产“楚江红”、喜颂集团“喜颂”、尝香思食品“尝香思”等商标,在中国驰名商标榜上有名。“中国绿色产品”“湖北省名牌产品”“湖北省著名商标”等称号品牌,我市有近30个……
品牌是市场,更是武器,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组让人振奋的数据——
2016年,我市粮食产量实现十三连增。全年农业总产值124.1亿元,比上年增长4.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2元,同比增长9%。
耕耘希望的田野上,农业这个古老的产业正在潜江展现出无限的新活力!(潜江日报记者 雷丰 见习记者 张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