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1日电 38人的核酸检测队伍,3500份核酸样本的日检测量,每天奋战到凌晨三四点……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紧急医学救援检验队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的抗疫节奏。
截至10月31日24时,黑河市已累计报告7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哈医大二院检验队带来的“火眼”移动方舱实验室,为快速核酸检测提供“硬核”助力。在这个“尖刀连”中,有19名队员刚刚结束哈尔滨市巴彦县的抗疫工作,他们有的想给儿子一个拥抱,有的心心念念想吃上一口爸爸做的土豆丝儿,但为了共同的使命,他们白衣执甲,再赴征程。
“妈妈已经准备上火车了,我却匆匆挂了电话”
“我从巴彦执行完28天的工作任务后,在10月27日隔离期满当天接到去黑河抗疫的紧急通知。虽然很想吃一口爸爸做的土豆丝儿,但因为接到任务,我觉着我还是应该坚持工作,应该去黑河。”杨晴说。
杨晴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的一名医生。虽然1991年出生的她还是一名“新兵”,但她已经先后在今年1月、9月支援过黑龙江望奎和巴彦两场疫情,是检验队中的技术领队。除了做好日常检测任务外,她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在当天所有检测任务完成后,再进到方舱实验室内对“可疑”样本进行复核,确保病毒“无处遁形”。
↑哈医大二院检验队“火眼”移动方舱实验室。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10月27日中午报名转战黑河后,杨晴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本来杨晴已经和在沈阳的父母商量好,当天在哈尔滨团聚,但尚未见面的三人再度面临别离。
打电话时,杨晴才知道,妈妈那时已经准备上火车了。“我只告诉她退票回家,都没能再给她说话的机会,就匆匆挂了电话。”挂了电话,杨晴回家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收拾了行李,便乘当天下午的飞机飞赴黑河投入战斗。
10月31日,在哈医大二院检验队“火眼”移动方舱实验室,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样本检测工作。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以前觉得自己是个宝宝,但现在已经成长成‘大人’了”
同样在疫情一线的,还有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95后”医生韩冰雪。2018年毕业的韩冰雪在哈医大二院工作刚刚三年。
10月31日,在哈医大二院检验队“火眼”移动方舱实验室外,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样本交接工作。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2021年初,绥化市望奎县疫情暴发。刚刚接受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培训的韩冰雪怀着忐忑的心情踏上了征途。一方面她有些忌惮凶险的病毒,另一方面她也怕父母担心自己的安危,所以一路瞒着父母,就连在前线和父母视频时,也专门躲到了厕所里,不想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的异样。
但这一次,在从巴彦转战自己的老家黑河时,她多了几分释然,父母很支持地说:“你回去吧,黑河也需要你。”
“现在工作捋顺了,而且运进来的标本已经经过胍盐灭活,可以说传染性很低了,自己也不怎么害怕了。以前觉得自己是个宝宝,但经历过几轮疫情以后,我已经成长成一个‘大人’了。”她说。
“这是我的职业,有我的兴趣在里头。而且黑河是我的家乡,我觉着能够支援我的家乡,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韩冰雪说。
10月31日,在哈医大二院检验队“火眼”移动方舱实验室,医务人员正在进行样本检测工作。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希望他长大以后爱他的职业、爱他的祖国”
杨静是哈医大二院团队里支援过巴彦的一名“老兵”。在黑河疫情前线,她和她带领的护士团队主要负责标本接收、舱内垃圾转运、为检测人员做好后勤保障等工作。在黑河近零下十度的寒风中,她们已经连续好几天工作到后半夜,往往从方舱出来,一双手已经冻得红肿。
杨静曾随哈医大二院援鄂医疗队奔赴前线,成为护理组的一名成员。特别善于跟患者沟通,是她留给护理组同事们的深刻印象。此时,暂时结束了方舱实验室里的战斗,杨静披上大衣,唠起自己的工作,但一谈到分别许久的9岁儿子,她忍不住抹起了泪。
因为白衣在身,她肩负一份使命;而对于儿子,她也心存一份愧疚。“因为职业的使命感,我觉着必须这么做,我也想通过自己在一线战‘疫’的行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她说。
对着记者的镜头,杨静说,“我内心想的就是——妈妈可能忽略了你,但在妈妈的心里,你永远都是第一位。”她希望儿子长大以后,也爱他所爱——爱他的职业,爱他的祖国。
正如此次带队出征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付然所说,从巴彦到黑河,把秋装换成冬装,把棉服装进行囊,不变的是坚守、是披上征衣的牵挂。(记者:陈聪、管建涛、王鹤、王松、刘赫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