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9日电 题:谁在棉田里劳作?——新疆产棉大县丰收季见闻
新华社记者张钟凯、马锴
深秋时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地区沙雅县迎来一年中最美的“金银”季。塔里木河两岸,数百万亩的胡杨林灿烂耀眼,全县190多万亩棉花也已成熟,乡野间处处可见“白色的海洋”。
新疆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的棉田里采棉机正在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马锴 摄)
正值棉花采收旺季,走进生产采棉机等农机设备的沙雅钵施然智能农机有限公司,却看不到多少生产工人,厂区停放的采棉机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别误会。”公司副总经理邱海权笑着解释,“采棉机的生产制造早在采棉季开始前就已基本完成,机器现在正在新疆各地棉田作业,公司100多名维修和生产售后人员都在做服务保障。”
企业调控中心证明邱海权所言不虚。电子大屏上可以看到该公司品牌采棉机在各地的分布数量和位置,甚至能调看某一时段的作业轨迹。据邱海权介绍,新疆地域广袤,他们的采棉机配有定位系统,以便公司上门提供维修服务。
这家运营仅3年的农机企业见证并参与了新疆棉花行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2018年9月投产,当年企业产值就超过8000万元,随后两年一路上扬,今年总产值有望突破5亿元。除此之外,随着机械化管理贯穿棉花种植采收流程,产品也从单一采棉机延伸到播种机、犁地整地机、打药机、残膜回收机等。
通过机械化管理,老乡们出力少了,但赚钱多了。邱海权说,这是他们最开心和自豪的事。
32岁的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牧场村农民艾买尔·艾则孜对这种变化感触颇深。见到艾买尔时,他正在自家棉田指挥采棉机作业。他家的300多亩棉田只需两天就能完成采收,而他小时候,100亩地需要十几个拾花工采收3个月左右。
在新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棉农艾买尔·艾则孜正驾驶采棉机作业。(新华社记者马锴 摄)
2020年,艾买尔家买了两台采棉机,他还报名学习采棉机驾驶,今年考取了驾驶证。采收完自家棉田后,艾买尔还会给其他棉农提供棉花机采服务。机采时,采棉机昼夜不停,驾驶员轮着上班,“只要机器不停转,钱就不停进。”
“以前采棉工不好招,现在是采棉机驾驶员很抢手呢!”艾买尔满脸自豪。光靠这一项,他这个采棉季预计会有三四十万元收入。
目前,沙雅县棉田机采率超过80%,但机采棉普及并不意味着采棉工消失。在南疆不少棉田,还能看到拾花工弯腰采棉的场景。对于地块四周的棉花,“大块头”采棉机往往“束手无策”,依靠人工采摘才能做到“颗粒归仓”。
在盖孜库木乡卡尔墩村,来自甘肃陇南的孙芳红带领着十几名老乡在棉田忙碌。30岁的她摘起棉花来熟练认真,一看就是老手。“我一天能摘170公斤左右,最多一次摘了200多公斤。”孙芳红同样是满脸自豪。
在新疆沙雅县盖孜库木乡的棉田里,孙芳红在手工采棉。(新华社记者 马锴 摄)
每个采棉季,孙芳红两三个月就能挣2万多元,这比在老家打工收入要高不少,这也是她连续7年来新疆采棉花的重要理由。
孙芳红坦言,随着机采棉普及,现在对拾花工需求在下降,往年会带20多个老乡来摘棉花,而且现在拾花工也不容易招,“愿意干这个活儿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她觉得拾花很开心,“包吃包住包路费,跟姐妹们有说有笑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在被问及是否担心采棉机会最终替代拾花工时,孙芳红说:“只要能吃苦,肯干活,我不愁找不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