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答卷|“智造上海”:助力“长跑健将”加速跑

开栏的话:踏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新时代中国朝气蓬勃。洞察时代趋势,镌刻历史印记。即日起,新华网推出融媒体栏目“神州答卷”,以鲜活的故事记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地方的生动实践,立体式展现神州大地上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图景。一起感受新时代中国跳动的脉搏,共同见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懈奋斗。今日播发《“智造上海”:助力“长跑健将”加速跑》。

大到腾空而起的飞机,小到方寸之间的芯片,在中国先进制造业版图上,上海是不可或缺的一极。

未来五年,上海制造业将有哪些新作为?近日发布的《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描绘了新蓝图:

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实施加快产业数字赋能等10项主要任务、力争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滚动培育5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企业……

一连串的数字,定义了上海先进制造业的“时空坐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先进制造业长期以来是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从2018年上海提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到2021年发布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再到《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一个个无缝衔接、重磅加码的规划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注入了“最强动力”,也将助力上海这一“长跑健将”跑得更快、跑得更好、跑得更远。

在上海“四大品牌”战略中,“上海制造”一直被寄予重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要抓牢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产业集群、过硬质量品质三个环节,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集群高地,大力推动“互联网+制造业”,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全新制造生态系统,推动传统制造模式转型。

四年来,“上海制造”正成为新时代高质量、高品质的代名词。在新近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座谈会上,李强再次指出,要把高水平科技创新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攻方向、鲜明特征和关键所在,加快形成和放大科技创新优势,加快培育和集聚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作出更大贡献。

——回眸历史,“上海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取得的成绩历历在目。

走进香樟林立的闵行江川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上世纪,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这里诞生,挺起了新中国的“工业脊梁”,也种下了上海制造业的种子。

这台万吨水压机从投产以来,满档工作至今,是上海制造名副其实的“钢铁劳模”。

2021年仍在满档工作的万吨水压机。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传奇背后,是一部上海制造业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转型史、发展史,而这也是属于中国制造业的时代传奇。

最近五年间,上海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在民用航空、高端装备等关键战略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引进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总部机构、龙头企业、功能平台等。

2020年,上海实现了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5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比重达25%,顺利完成“十三五”目标。

数字只是一个缩影。在上海行走,从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中,可以感受到上海制造业的强劲脉搏。

东海之滨,蓝绿涂装的国产大飞机C919一跃而起,直冲云霄。目前,中国商飞ARJ21新支线客机已投入市场运营,C919大型客机多地同步开展密集取证试飞。

芯片领域,上海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已经实现了从28纳米向14纳米的跨越。从材料装备、芯片设计、制造代工到封装测试,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在上海已经成型。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达到2071.33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国的23.41%。

无论飞机还是芯片,都是需要坚持“长期主义”的行业。仔细盘盘上海制造业的家底会发现,“赚快钱”的行业似乎一直不太适合上海,不少国家真正“亟需”的战略力量,都默默在上海耕耘了数十年,诞生了一大批“长跑冠军”。

根扎得深,才能行得稳、走得远,这是“上海制造”的基因,也是上海鲜明的城市印记。

在多次会议上,李强都反复强调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问题,同时强调上海应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层次上多做文章,并提出具体要求。这些,不仅体现了上海的战略使命,更是一种战略定力。

——展望未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既考验上海制造业的韧性,更考验产业部门的定力。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不能“捡到篮子里就是菜”。“有所为,有所不为”,既需要担当,也需要智慧。

在发展重点上,《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明确指引,构建“3+6”的新型产业体系。

一是发挥三大先导产业引领作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是中央交给上海的战略任务,要加快落实三个“上海方案”,协同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到2025年,三大先导产业力争在2019年“上海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倍增。

二是着力打造六大高端产业集群,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推动制造向服务延伸,加强产业细分领域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此外,前瞻布局下一代通信、类脑智能、新型生物制造、氢能高效利用、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说,上海将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

熟悉上海产业发展的,会一眼看出“3+6”和上世纪末上海的重点工业行业有重叠、也有延展。这既是对既有优势产业格局的巩固,更是面向未来的提升。

“三大先导产业是先锋队,六大重点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集团军’。”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说,上海会成立一支覆盖全市的服务企业专员队伍,特别是服务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服务专员队伍,打造“铂金店小二”。

“坚持做难却正确的事”,这对于产业规划部门而言,是非常有挑战的,需要一种时刻自我加压的定力。

方向已明,决心已定。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发展保障,加强改革创新、开放合作和企业服务,加大各类要素资源支撑,着力实现“五好五不缺”: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好应用不缺场景,好创意不缺人才,好团队不缺资源,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8500亿元大手笔关心你的“小目标”,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壮大新产业。

根据《规划》,上海力争“十四五”期间工业投资规模累计达到8500亿元左右。依托“3+6”产业体系,由“点”及“链”及“圈”,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技术、催生新业态、壮大新产业。

这,跟你我的生活有啥关系呢?

你以为先进制造,或许就是工厂里的“大块头”“钢铁侠”、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外星文”,略显枯燥、有点遥远。

其实未必。未来5年,你用的手机、开的车子、穿的衣服,可能都会被“智造”出无限惊喜与欢乐。你关心的上海都安排上了——

中国芯:小到用智能手机追剧,大到靠无人驾驶飞行器空运海鲜,集成电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自主创新、规模发展为重点,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成为上海的“任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自主发展能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创新高地。

创新药:我国首个批准上市的细胞治疗类产品、自主研发的抗癌药物获得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高端大型影像设备推陈出新……刻有“上海名片”的新药和器械正不断为生命健康注入新的活力。生物医药领域,上海已有1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科创板企业上市总数约1/4。

电动车:今年上半年,上汽自主品牌MG和Maxus新能源车在欧洲发达国家销售超过1.2万辆;8月份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量突破3万辆;龙头企业正不断规模推广、能级跃升,上海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过120万辆,产业规模突破3500亿元;到2025年,建设完善的智慧出行生态体系,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慧出行服务高地。

智能造:消防灭火机器人、抗洪水下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餐饮配送机器人,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百花齐放”,未来,无论是在智造工厂还是居家养老,总有一款机器人适合你。根据“十四五”规划,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100台/万人,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

新材料:国内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去年在上海开工,让前沿新材料火了一把。如今,上海正加快石墨烯在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交通轻量化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推进3D打印专用高分子材料、陶铝新材料、金属粉末等专用材料及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到2025年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前沿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

时尚潮:时尚美味的绿色食品,个性定制的首饰珠宝,创意十足的服装设计,在“魔都”,“衣食住行”里总有“黑科技”在大显身手。到2025年,上海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打造国际国内原创设计首发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设计产业转化高地。

风已起,帆已扬。擦亮制造名片、振兴实体经济,上海奋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