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下,关注儿童身心发展,预防残疾

在疫情防控的环境下,大部分儿童减少外出,少部分儿童需居家隔离。对此,家长要做好对儿童居家的一级残疾预防,要注意安全防护及心理防护。针对安全及心理两大领域,给广大家长们几点建议。

儿童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及预防方案

预防烧烫伤

据资料统计,90%儿童烧伤源于家庭,原因主要三个方面:一是致热源放置不当,如热水瓶、开水壶、热菜、火炉等;二是电器电源防护不当,如儿童因玩耍家用电器或触摸电插座致伤;三是大人缺乏警惕性,疏于看护。

家长可以这样做——

家中热水瓶等器皿不要放在地上;

家长手持热物时应远离孩子;

不要让孩子在厨房等区域玩耍。

预防跌、坠落

不同年龄段儿童生长发育和认知程度都有所不同,1-3岁的儿童运动和平衡能力较弱,易从楼梯、台阶、学步车、家具或游戏器械上跌倒和坠落。5-9岁儿童刚刚能独自活动,认知能力尚不健全,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有限,即使知道有危险,自己也很难避免。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尤其是男孩,跌倒和坠落的比例是女孩2倍多。

家长可以这样做——

跌坠落的伤害不完全与高度成正比,警惕矮处跌落;

不要在窗户下、阳台上放置可供孩子攀爬的物品;

家中尽量安装不能全部打开的窗户。

预防药物误食

近年来,无论是从媒体报道,还是身边发生的事例,总是能听到儿童误服药物这样的消息,有的甚至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正确管理家庭中的药物,避免儿童误食。

家长可以这样做——

把药物放在孩子够不着、拿不到的地方;

把孩子的药物和大人的药物分开放置;

定期清理药物。

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预防方案

对疫情无法做出科学判断,出现灾难化想象

疫情当下,媒体报道的新闻较多,给儿童带来紧张、恐慌的心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焦虑、恐惧就有可能通过反常的行为表现出来,或者突然变得胆小。

家长可以这样做——

不能将焦虑、恐惧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应表现得从容淡定,让孩子获得更多的放松信息;

指导孩子如何正确做好防护,减少焦虑情绪;

耐心倾听,陪伴孩子,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超长假期导致亲子沟通不畅,关系失调

疫情正值暑假,居家隔离和减少外出的儿童与家长相处时间大大增加。如果儿童由于学习问题、作息问题不当等原因,会与家长言语不当,不能相互理解从而导致激烈的争吵,让矛盾加深。

家长可以这样做——

父母做好自身情绪管理。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换位思考,用积极的心态去生活,让生活充满正能量,给孩子带来温暖与信心。

通过规律生活放松全家心情。合理提供孩子电子产品,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包括:儿童学习的时间、充足睡眠的时间、娱乐及居家运动的时间。安排不要太细,给儿童自由、自主的时间。

提供丰富多彩的家庭娱乐活动。做亲子游戏、玩玩具、读绘本,还可以带领孩子大扫除,树立劳动意识。当孩子的生活被丰富的家庭娱乐所占据时,则会提升家庭和谐度和幸福感。

《“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

2021年8月16日,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以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推进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顺利实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残疾人康复需求相适应的残疾人康复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专业化康复服务能力,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进一步满足城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到2025年,有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接受基本康复服务的比例达85%以上,残疾人普遍享有安全、有效的基本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