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株洲新貌
喧嚣了60多年后,高高耸立的烟囱、鳞次栉比的厂房,在逆光下定格成了一张张静止的黑底照片。
黑色消退绿色满城,株洲重新涂抹发展的新底色:产业层次由低变高,生态环境由灰变绿,城市功能由弱变强,城市面貌由旧变新……这些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规划图上的设计、构想,渐次冒出地面。
青春正焕发,整装再出发。一个科技、生态新城,已然登场。
“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方面成效突出。”今年5月,株洲因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显著,再度获得国务院的表彰激励。
推进质量工作方面成效突出,同时获得国务院表彰激励。连续5年,株洲8项工作获得国务院“点赞”,凭什么?
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之变,从传统重化工产业为主到中国动力谷“3+5+2”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之变,从“不理解、不配合”到“问不倒、难不住、信得过”的作风之变,从“气味常刺鼻,天空雾蒙蒙”到“披上生态绿,迎来株洲蓝”的环境之变……
这座老工业城市,用无数这样的“变化”作答,交出一份真抓实干、转型发展的株洲答卷。
▲ 在株冶铅冶炼厂内,工作人员在拔出基夫赛特炉的喷嘴下料口。
关键词 1. 理念之变
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镜头——
拉闸、断电,随着窑炉内最后一滴铅锌液被抽干,燃烧了5年的炼铅基夫赛特炉停止了工作。2018年12月30日,漫天大雪中,株冶集团最后一座冶炼炉熄火了。发出停氧指令的工段长肖永强流下热泪,身后的同事都哭了。株冶集团在清水塘的冶炼产能在运行63年后全面关停。至此,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工业产能全面退出。
转变——
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株洲现代工业的起点,曾汇集261家重化工业企业,实现年产值30多亿元,累计上缴近500亿元税收。但“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也背下了沉甸甸的“生态债”。
没有“伤筋动骨”,哪来“脱胎换骨”?没有壮士断腕,哪能浴火重生?市委、市政府担当作为、痛下决心:污染治理问题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拦路虎”,必须坚决全面关停搬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根”上变换株洲发展底色。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掷地有声:“要彻底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剩余企业的搬迁改造,还株洲人民一个真正的‘清水塘’。”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也表示,“推动关停搬迁、转型升级,建设一个新的清水塘。”
老工业区企业整体关停搬迁,也没有可复制的经验。株洲在探索中前行,在2013年至2016年关停94家污染企业的基础上,2017年一鼓作气关停企业147家,2018年又一举关停五矿株冶、昊华化工等一批大型企业,实现清水塘老工业区所有企业关停搬迁目标,实现老旧产能全面退出,妥善安置3万多名企业职工,服务引导61家企业异地转型落户,实现了“三年大见成效”的目标。
▲ 中国动力谷
关键词2. 产业之变
从传统重化工产业为主到中国动力谷“3+5+2”现代产业体系
镜头——
“8个月建成投产,预计今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4月23日,株洲产业项目建设年“看学议”活动走进渌口株冶锌基材料项目生产车间,企业负责人向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毛腾飞,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报喜。这是在株洲再造一个新株冶的首个项目,同步建成全球最大的锌基合金生产基地,未来有望在株洲打造千亿锌基合金产业。
转变——
不是污染转移,而是涅槃新生。在渌口,株冶集团新项目8个月就投产,实现在株洲的新生;在攸县,昊华生物已启动二期项目建设,预计新增年营业收入3.45亿元;在醴陵,中盐红四方复合肥已投产……
不是简单退出,而是转型升级。围绕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发展,株洲加快转型升级,聚焦17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现代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聚合新动能。立方新能源、长城电脑、麦格米特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扎实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株洲信息港、湖南数据湖产业园等一大批新基建项目加快建设。
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3亿元,同比增长7.9%;株洲·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增长16%,占全市全部工业比重75%。产业结构从以重化工为主,平稳地转到以中国动力谷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株洲交出了新旧动能转换“赶考”的高质量“答卷”。
▲ 三一智慧钢铁城项目施工现场
关键词3. 作风之变
从“不理解、不配合”到“问不倒、难不住、信得过”
镜头——
“在同一个城市一次开工两个百亿级的重大产业项目,这在三一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去年12月25日上午,三一能源装备、智慧钢铁城两大百亿级项目在株洲同时开工,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在致辞中表示,株洲不仅空气好、交通好、产业好,营商环境也是全国一流,让三一对投资株洲充满了信心。
转变——
成非常之事,必施非常之策。建非常之功,必下非常之力。对清水塘综合整治进行科学谋划,顶住牺牲支撑GDP3个百分点的产能和企业职工失业的两重“阵痛”,实施企业关停与土地收储、搬迁转型、人员安置、污染治理和新城建设“五个同步”,重点突破一气呵成。
2017年2月,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总动员令”下达,市委书记亲自任搬迁改造工作协调指挥部政委,市长任指挥长,10名市领导任副指挥长,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对口联系5家大型企业,3位市级领导带领常驻一线办公,200多名干部进驻清水塘老工业区一线。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很多人都故土难离,对上门的工作人员“不理解、不配合”。但工作人员迎难而上,主动进百姓门,说百姓话,解百姓难,变成了老百姓“问不倒、难不住、信得过”的好朋友。2018年底,全部完成261家企业关停搬迁,实现老旧产能全面退出,妥善安置3万多名企业职工,服务引导61家企业异地转型落户。
腾出了发展空间,要怎么迎来新产业?株洲开展温暖企业行动,不断转变作风,提升服务能力,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吸引撬动了新产业快速导入。三一集团三个项目落户株洲,从首次考察到实现签约,就仅用了98天。梁稳根更是感慨,“株洲是成事之地,推进与株洲的合作,三一集团信心坚定。”
▲ 碧水蓝天的株洲城区
关键词 4. 环境之变
从“气味常刺鼻,天空雾蒙蒙”到“披上生态绿,迎来株洲蓝”
镜头——
霞湾港内清水悠悠,水草摇曳,堤上玉兰、红檵木、山茶、银杏等树木,生机勃勃。旁边不远处,清水塘大桥施工正酣,这是株洲第八座过江通道,更是一座新城崛起的大动脉。
转变——
从“气味常刺鼻,天空雾蒙蒙”到让人不敢大口喘气的清水塘,如今让人敞开胸怀、放心深呼吸。湘江霞湾段水质更是提升到国家Ⅱ类,成为国内河道重金属污染治理的成功典范。
大手笔规划建设清水塘生态科技新城,推动“产”“城”高质量发展,一幅崭新的画卷在“开局”“起步”中次第铺开。2018年12月,株洲市政府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等三方联合体签订合作合同,共推新城建设。2019年新引进投资50亿元的三一能源装备、投资100亿元的绿地滨江科创园等重大投资项目20个,总投资500多亿元。清水塘“一桥一塘三路”等基础配套项目扎实跟进,“腾笼换鸟”迈出坚实步伐。
根治污染黑,披上生态绿,迎来株洲蓝,脱下“老工业”外衣的“清水塘”,将脱胎换骨成一座青山绿水和生态修复的示范之城、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之城、产业转型和创新再造的活力之城。
▲ 天蓝水美的株洲
【相关链接】真抓实干,株洲连续5年8项工作获国务院表彰激励
1. 2020年,株洲2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分别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推进质量工作方面成效突出。
2. 2019年,株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3. 2018年,株洲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4. 2017年,株洲3项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分别是: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效较为明显。
5. 2016年,株洲作为全国20个稳增长的先进地市之一获得国务院表彰。
(株洲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廖喜张 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