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第一任扶贫队长龙秀林。记者张典标摄
第二任扶贫队长石登高。记者张典标摄
第三任扶贫队长麻辉煌。记者张典标摄
“在十八洞扶贫应该不难吧?”经常有人问石登高。
“十八洞更难!”石登高总是这样回答。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首倡地。石登高是十八洞扶贫工作队的第二任队长。
“虽然难,但在十八洞带队扶贫,更是一种无上光荣。”在石登高看来,十八洞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精准扶贫经验,不能造盆景、垒风景,“一方面没作业可抄,另一方面全国都盯着这里,我们只能做好!”
如今,十八洞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长到2019年的14668元。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山村,衣食足、产业兴、乡村美,成为精准扶贫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
石登高和他的前任龙秀林、后任麻辉煌,十八洞村三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在这个不一般的山村进行的就是一场精准扶贫的“光荣接力”。
第一棒:“村赛”聚“村心”
2014年1月,第一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信心满满地来到十八洞。
可是,得知他是宣传干部,有村民说,“怎么搞的?县里派来的干部只带了‘一张嘴’?”
龙秀林想干的第一件事,是拓宽村里的道路、改造农网,自然要占些土地,涉及53户村民的农田、荒山、林地。
有村民撂下话:“占地?先给补偿!”
“这是村里的公共道路,没有补偿。”
“没有补偿修什么路!”有的农户,龙秀林上门五六次也没说动。还有村民质疑,扶贫款是不是被扶贫干部吞了?有人甚至在村委会涂上“工作队瞎指挥、毁森林”的标语。
本想大展拳脚的龙秀林,突然发现自己连一棵树、一根电线杆都动不了。
毕竟是个爱琢磨问题的“宣传干部”,龙秀林很快意识到,脱贫攻坚,为村民办实事,仅靠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融入村民,激发村民的主人意识和内生动力。
如何才能激发起来呢?“光开会,村民没兴趣,即使花钱买烟买水果请来,也是在会场上打瞌睡。”
得有“接地气”管用的办法。龙秀林发现,十八洞人特别爱打篮球。每个村子都能拉起一两支队伍,一有篮球赛,全村男女老少都围着看,有时正在下田的农民甚至没来得及洗脚就赶来球场。
有了!龙秀林决定先办几场“村际”篮球赛。每场比赛,龙秀林要么和村民一起上场打球,要么前前后后忙活着组织、助威和服务。
每打一场“村赛”,就聚一把“村心”。十八洞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再也没人把龙秀林当外人。“一张嘴”的话,村民愿意听了。
“十八洞是我们的家,要富要美靠大家!”趁热打铁,龙秀林一方面推出村民互评、给农户标星级等办法,另一方面利用组织球赛攒下的“人气”,与村民拉家常掏心窝,终于让村民明白,修路架线等公共事务造福全村,人人都受益,自然需要人人出把力。
渐渐地,“不给钱不让修路”这类话没人说了。曾因不让电线杆架在自家田里大闹村部的村民施六金,还无偿让出地来给村里建停车场。
2016年6月,龙秀林离开十八洞时,道路拓宽了,农网改造完成了,停车场也修建好了。村民,舍不得这个“一张嘴”干部了。
第二棒:村民吃上“旅游饭”
2017年3月,刚来十八洞时,白白净净的石登高,还是“斯文书生”样。
当时,十八洞已经脱贫,但靠的是外出务工收入,村里还留不住人。
十八洞是原生态苗寨。石登高想,如果把旅游发展起来,村民不出村不就把钱挣了吗?
于是,工作队为十八洞定下目标——“鸟儿回来、鱼儿回来、虫儿回来、外出打工的人回来,外面的人进来”。
但村民有疑虑:旅游这玩意虚头巴脑,不像种地收谷子那样实在,能靠谱吗?村里那几家农家乐,不都是惨淡经营吗?
石登高决定“把屋子打扫干净再请客”,组织村民整治村容村貌。
最大的拦路虎是改厕改圈(猪圈)。有村民不支持。石登高苦口婆心地劝:“不改,在屋里都闻得到臭味,孩子都不乐意回家是不是?”
村民一想,还真是。
一家一户磨嘴皮,虽然费劲,但说服村民,真诚的“笨办法”也真管用。最终,把村子从禽畜粪便味中“解放”出来成为村民共识。
很快,整治后的十八洞,颜值提升了,古朴的苗寨与周边天生丽质的山水,相映成趣。更何况精准扶贫首倡地“自带流量”,仅仅一年,新打造的十八洞就吸引了三四十万游客,是原来的三倍多,村民房屋租金也涨到了六七万一年。村民不出家门吃上了“旅游饭”,就连原来每天拿一个小板凳、靠在墙根晒太阳的老奶奶,现在一大早就去摊位“上班”了。
然而好事多磨。一些村民刚办旅游,毕竟有点初级又粗放,游客投诉跟着来了,摊位乱摆、农家乐乱要价,等等,不少人慕名而来却败兴而去。
怎么办?石登高觉得,引导、严管固然必要,但要根本解决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想办法。工作队与村委会经过论证,打算引进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共办旅游,打造成熟的旅游服务业,以规范的市场机制从根本上规范旅游秩序,村集体办好餐厅,倒逼农家乐升级。
几家农家乐带头反对。有人说,这是肥水流入外人田;也有人质疑,村集体办餐厅不是抢村民客源吗?
“如果一直这么乱下去,游客不愿意来,大家都没生意。”石登高挂着笑容,挨家挨户磨嘴皮,“集体餐厅有盈利,每个村民都有份。”
“斯文书生”石登高却有一股韧劲,一方面说服村民支持,同时顶住压力先做给村民看,坚定推进旅游升级。
效果立竿见影。现在,十八洞每到周末有两三万游客,高峰时甚至达到十几万。
石登高光荣进京参加共和国七十大庆观礼。在盛典现场,看见十八洞元素出现在“脱贫攻坚”方阵中的那一刻,石登高觉得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化为了喜悦。
2019年10月,石登高离开时,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4668元,他也晒成了和村干部一样的肤色。村民夸他是“玛汝”(苗语:好)队长。
第三棒:“四寨共享”
石登高的继任者麻辉煌是个老基层,一张脸晒得黝黑,被十八洞村民称为“非洲二哥”。
老基层在十八洞也遇到新问题。
“十八洞发展再好,都是梨子寨和竹子寨的,我们这边啥也没有。”
原来,十八洞由梨子寨、竹子寨、飞虫寨、当戎寨合并而成。旅游产业主要分布在梨子寨和竹子寨,飞虫寨和当戎寨位置较偏远,村民主要在梨子寨和竹子寨当保洁、保安、讲解员分“一杯羹”。
“说白了,就是发展不平衡,边边两寨人心里不痛快。”明白问题根源的麻辉煌,对症下药选准工作重点:拓宽连接边边两寨的路,把游客引过去。
当时,那条路只能进三轮车和摩托车。要扩路,又遇到龙秀林遇到过的麻烦:村民不愿为修路让地。
上门做工作,麻辉煌连吃“闭门羹”。不是“不在家”,就是踢皮球。年轻的推给年长的,年长的说自己作不了主。
麻辉煌着实被气着了,但作为“老基层”,他深知“不能和农民怄气,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耽误脱贫。”于是,他带上村民代表敲门去,与农户反复算扩路的收益账,说服他们“让让路”。
“基层工作,很多事不可能一次搞定,”麻辉煌告诉记者,“但要调整好心态,不能气馁。”
不气馁的麻辉煌,终于与扶贫工作队做通了村民工作,路拓宽了,“四寨共享”旅游红利成了现实。(记者张典标、张玉洁)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