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渐凉,当树叶渐黄,当桂香渐浓,金秋里的水乡之城,美不胜收,更悦耳动听。
11月5日至7日,第三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在潜江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花鼓戏的盛会,更是老百姓的节日,艺术节汇聚了来自潜江及仙桃、天门、监利、洪湖等地7个专业院团、2个民间剧团的600余名参演人员,创历届之最。
悠悠花鼓几多情?
唱不尽,看不完,放不下,永相续。
一出出戏里品潜江,品的是好戏连台,品的是文化艺术薪火相传。
本届艺术节期间,参演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现实题材的《河西村的故事》,也有反腐主题的《戒石碑》,还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孝子里》等;既有新创作品,也有经典传统剧目,集中展现了近年来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新成果。
花鼓好戏轮番上演,精湛的表演、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让台下的观众们沉醉其中,如痴如醉,场场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家门口唱戏,可不能错过,每一场都好看哩!”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村民刘旗云是资深戏迷,尤其爱看胡新中、李春华的戏,说起他们演出的剧目,两眼放着光。
开幕式当晚,刘旗云观看了《河西村的故事》,听着胡新中一遍遍唱着“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她使劲地拍起巴掌,为艺术家精湛的演出喝彩。
你方唱罢我登场,花鼓戏艺术节对于参演的演员、院团既是一次集中展示成果的大舞台,更是接受群众检阅的阅兵场。
作为东道主,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精心准备了《河西村的故事》《赛金女》两部经典剧目参演。
虽然演出了几十年,可每次登台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胡新中都格外认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舞台走位都要精益求精。
松柏顶立,小荷露角。近年来,我市深化院团改革,促进院团出精品、出人才,答沙、付潜芬、陈斌、吴珍珍等一大波青年演员在艺术节的大舞台上快速成长起来,艺术传承发展的薪火越来越旺。
这次艺术节,荆门市艺术剧院带来了大型原创廉政历史花鼓戏《戒石碑》。
该院院长罗涛表示,“尽管各地花鼓戏的表现形式不同,但通过艺术节,我们既可以同台竞技,又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群众看“热闹”,专家看“门道”。第三届湖北省花鼓戏艺术节开幕,不仅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点燃了全民看戏的热潮,更引来了专家学者的精彩点评,这对湖北花鼓戏的传承、发展意义深远。
正如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程彩萍所说,这次花鼓戏艺术节,各个剧团像牡丹花一样,绽放出了自己的芳华,让人赏心悦目。
好戏不断,精彩纷呈。戏里品潜江,品的更是人们幸福生活好滋味。
“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这场艺术的盛会,更是群众欢欣的节日。
潜江人历来爱花鼓戏,“做活不唱花鼓戏,浑身上下无力气”“听了花鼓的哟喂哟,害病可以不吃药”,都是其真实的写照。
旧式收音机里的咿咿呀呀,如今也“鸟枪换了炮”,电视、手机随点随放。然而,这都比不上坐在剧院里全身心的看一出花鼓戏过瘾。
7日晚,家住金桥广场的王安早早来到潜江剧院,当晚她看得津津有味,可还说“不过瘾,希望以后能天天看戏。”
王安的期盼不是“梦”,是正在一步步落地的惠民政策,是一项项推进的惠民举措。
市委书记吴祖云表示,潜江将以此次艺术节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花鼓戏保护传承力度,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人民群众,让传统戏曲在这个伟大的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今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戏剧事业,把花鼓戏作为推动戏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涌现了《河西村的故事》等一大批经典名作。其中,《河西村的故事》被确定为全省唯一剧目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
同时,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戏曲名家、优秀演员、优秀演奏员与非遗传承人,对中小学生进行辅导授课,并深入全市各地村组(社区)、田间地头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年演出120余场,惠及群众30万人。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我们就打开门办什么样的文化。”市群艺馆馆长严晶说。
今年,我市文化部门深入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图书馆、群艺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定期举办展览展示活动。其中市群艺馆公益性免费培训班开设了表演艺术、诗词书画、生活三大类课程,两期共有千余人参加。
一年四季,我市563名文化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各个角落,为基层百姓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坚持在社区农村举办一月一场的“潜江大舞台”文艺展演,“农民文化艺术节”“趣味运动会”走进贫困村,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日”文艺演出等。
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备,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旅融合助推产业升级……
在这座平原水乡之城,好戏天天都在上演。(来源:潜江日报)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