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31日电 题:共享出彩人生——中国残疾人体育的光荣与梦想
新华社记者张泽伟 王浩宇 李鲲
折翼的天使,也能飞翔。精神不倒,便有奇迹。
正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上,残疾运动员们用拼搏书写答案,用汗水浇灌青春。他们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证明残疾人同样可以拥有丰满而精彩的人生。
这是2019年8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七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天津体育馆举行。新华社记者李然摄
体育,是巨大舞台,让残疾人展示自我、丰富人生;体育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的温度和幸福度。
奋勇争先:残疾人体育无上荣光
中国残疾人体育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1984年,是中国残疾人体育的重要年份,全国残运会在这一年正式拉开大幕,逐渐成为残疾人四年一度的盛大聚会;这一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了残奥会,从此开启了中国残疾人运动员自信乐观、奋勇拼搏的“残奥神话”。
这是2008年9月6日,中国第一位残奥会冠军平亚丽(右)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与火炬手孙长亭交接。 新华社记者郭勇摄
平亚丽是中国第一位残奥会冠军。1984年纽约残奥会上,23岁的她惊世一跳,在女子盲人跳远比赛中夺金。由于当年残奥会早于奥运会开幕,平亚丽为祖国争得的奥运首金,比许海峰还早一个多月。
如今58岁的她,说起过去依然显得相当平静。“那时候很单纯,敢拼命。所以,我们中国运动员第一次亮相残奥会,就给外国人留下‘能拼善战’的印象。另一个印象是,那时我们特别艰苦和简朴,有运动员临参加残奥会了还没有专用的运动轮椅,最后由国内的自行车厂家临时攒了一辆。”
时过境迁。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和训练条件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2004年9月17日,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在雅典残奥会开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张瑞琪摄
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历史性地夺得63金46银32铜,第一次高居金牌榜与奖牌榜头名。此后的北京残奥会、伦敦残奥会、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继续奋勇争先,书写历史,不仅从未让金牌榜榜首位置旁落,而且金牌数、奖牌数屡创新高。
这是2004年9月22日,中国选手王芳在雅典残奥会田径女子100米T36级决赛中,以13秒88的成绩获得金牌,并打破该级别世界纪录。新华社记者张瑞琪摄
在逐渐“统治”夏季残奥会后,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也开始在冬季残奥会上开疆拓土。200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冬季残奥会,当时只有4名运动员参加了高山滑雪和越野滑雪,取得一个第六名的成绩。
第五次参加冬残奥会的中国代表团终于在平昌实现奖牌和金牌“零”的突破。中国轮椅冰壶队夺得中国冬残奥会历史首金。郑鹏在越野滑雪男子坐姿15公里比赛中获第四名,也创造了中国冬残奥会个人项目最好成绩。
这是2018年3月17日,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王蒙(右)和刘微在夺冠后庆祝。在2018平昌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决赛中,中国队以6比5战胜挪威队获得金牌,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冬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新华社记者夏一方摄
2020年东京残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将先后到来,中国残联体育部主任赵素京说,目前中国代表团正全力备战,争取在2020年东京残奥会上继续巩固金牌榜首的位置,到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努力在家门口实现参赛规模和运动成绩的“双突破”。
自强不息:残疾人体育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
这是2004年9月19日,中国选手李端在雅典残奥会男子F11跳远比赛中。李端以6米40的成绩夺冠,这是中国田径队在雅典残奥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新华社记者陈凯摄
残运会、残奥会是残疾人运动员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是社会大众了解残疾人运动员群体的契机。越是走近他们,越是被深深地震撼和打动。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
22岁的尚婷是参加天津残运会的四川女子轮椅篮球队最小的队员,这位来自四川汶川的羌族女孩,曾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里长达102个小时,她因此失去了双腿、左眼和左手食指。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康复,尚婷有机会接触体育,并在2010年代表四川省参加了全国轮椅篮球锦标赛。“轮椅篮球让我逐梦赛场,渐渐走出阴霾,重拾信心。”她说。
在与北京队的比赛中,尚婷多次在碰撞中摔倒,但在教练和队友的帮扶下爬起来继续拼抢。这场比赛她得到了全队最高的6分。“轮椅篮球是集体运动,集体的力量让我更加坚强。”她说。
这是2012年5月18日,残疾人飞镖运动员曲显光(右)在训练中。 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少年镖侠”曲显光则是在飞镖项目上开启了新人生。小时候用药不慎导致他药物性耳聋,经过漫长的康复,如今仍要依靠助听器,说话也有些口齿不清。但他从小就对飞镖产生了兴趣,10岁那年第一次参加北京一项飞镖赛事就拿了第七名,让他信心倍增。
通过潜心钻研、刻苦训练,如今的曲显光已是飞镖界的“大腕儿”,拿过数十个冠军,包括两次少年世界杯的冠军。而且,这些比赛大部分是健全人参加的比赛。本次在天津举行的残运会,曲显光的目标自然是夺冠。
“飞镖如同人生,一旦打到镖盘上,就开局了。残疾人输在了开局,但并不见得整个人生就输了。”曲显光的妈妈刘爽说,残疾人可能没有办法选择人生的开局,但怎样去度过余生,全在于自己。
每一枚奖牌的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每一名残疾人运动员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
正如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所说,残疾人运动员的出色表现,不仅超越了他们自身的体能,而且表现出战胜对手和困难、战胜生活中遭遇的决心,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课。
这是2016年9月5日,中国残联主席、里约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张海迪(前左)在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升旗仪式上。 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也为残疾人运动员点赞:“他们不仅在国际赛场顽强拼搏、为国争光,也为我们的社会提供了满满的正能量。”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国家、一项伟大的事业,只要足够自信、自强、拼搏、奋进,就能劈波斩浪,得偿所愿。
全民健身: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时移世易,万象更新。当中国体育逐渐摒弃“金牌至上”而进入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时代”,残疾人体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残疾人体育和健康已成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体育总局等23部门制定的《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均要求加大全民健身助残工程支持力度,要求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推动加快地方全民健身立法与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对保障残疾人依法平等享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做出了重要安排。
据中国残联提供的数据,近些年以“自强健身工程”和“康复体育关爱工程”为主体的残疾人体育基本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和相关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目前全国累计社区健身示范点建设9053个、研发推广适合不同残疾类别残疾人使用的小型体育器材共计150种、创编普及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项目和方法24项,全国残疾人文化体育参与率从“十二五”的9.6%增长至10.6%。
这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冬残奥会会徽“飞跃”发布现场(2017年12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曹灿摄
与此同时,借助北京2022冬奥会“东风”,在全民健身的进程中也加强了残疾人的冬季康复健身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全国设立了50家冬季项目残疾人健身示范点,推进公共冬季体育场所设施为残疾人提供特殊服务。
张海迪表示,残疾人体育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让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残疾人各方面的保障和服务都不断完善和提高,他们和全国人民共享健康、共奔小康,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和建设者。”张海迪说。
对于中国的变化,已经到访中国十余次的亚洲残奥委员会主席马吉德·拉什德也有相当发言权。“中国已举办十届残疾人运动会,彰显了对残疾人关怀的‘国家温度’。”他说。
残健融合:体育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生活和社会
体育,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一扇窗,也是社会大众了解、关爱残疾人的一面镜。
这是2016年9月16日,中国选手杨博尊在里约残奥会游泳项目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SM11级决赛中。 新华社记者陈铎摄
天津残运会开幕后首金得主杨博尊是一位33岁的游泳老将,曾夺得北京、伦敦、里约三届残奥会金牌及多个残运会冠军。他说,是体育让他自信融入社会。
杨博尊17岁那年突发眼疾,后因病情恶化失去光明。“失明后,我非常自卑,害怕融入社会,担心被人瞧不起。”杨博尊感到人生渺茫的时候,命运之门向他缓缓打开,天津市残疾人游泳队向他敞开了怀抱。
在泳池边,杨博尊不仅找回了自信,更找到生活的快乐。现在,他不仅能用英语和外国记者交流,还继续玩着自己喜欢的音乐,计划与儿子、女儿一起组建一支乐队。
通过体育的平台走向社会,实现残健融合,这是本届残运会上众多残疾人运动员传递出的心声。
事实上,不仅仅是通过体育本身激发残疾人对生活的信心与斗志,以体育为纽带,“残健融合”的理念和做法正在中国残疾人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
——残健融合办赛。一些地方举办的赛事,让残疾人和健全人混合组队,配合完赛。本届残运会,主办方也特意加入了一些非体育项目,如让特奥运动员和融合伙伴结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看电影、学习当小记者等等。开幕式文艺展演,多个节目让残疾人和健全人一起演出,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
这是2011年4月26日,四川省轮椅篮球队的女队员们在都江堰友爱学校体育馆进行训练。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残健融合办学。自2008年中国首家全部无障碍学校落户都江堰后,残健融合学校在四川及全国各地陆续建立,实行残健融合的教育模式,将残疾儿童和健全儿童编入同一个班级上课。四川轮椅篮球队的尚婷,就是在残健融合办学模式下,让她得以在读书之余实现自己的运动梦想。
——残健融合“办城”。为残疾人打造无障碍的社会生活环境是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项工作。据了解,截至2018年,全国所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都开展了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的工作,开展无障碍建设的市、县达到1702个。
这是2011年4月26日,都江堰友爱学校二年级三班的周洁宇(前)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回寝室。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天津抓住举办本届残运会的契机,践行残健融合“办城”的理念。对19个主要比赛场馆、接待酒店、火车站、机场、轨道交通及其他公共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了建设和完善。
“中国在亚洲残奥运动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亚洲乃至世界残奥运动的引领者。”拉什德说,举办残疾人运动会不仅有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有助于人们对残疾人观念和态度的改变,进而在出行、教育、医疗等各方面不断完善措施,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和生活。(参与记者:周润健、翟永冠、尹思源、王宁、张宇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