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长白山下“第一镇”二道白河镇游览(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摄
新华社长春6月30日电 题:在这里,遇见“诗和远方”——长白山下“第一镇”的全域旅游实践
新华社记者周长庆、张建
被誉为长白山下“第一镇”的二道白河镇,最近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然而,就在十几年前,它还是个无名小镇,山高路远,经济落后,环境脏乱差,很多游客不愿意在这里过夜。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小镇靠什么“华丽转身”?
一名男子在长白山下“第一镇”二道白河镇跑步健身。目前小镇已经建成长达50公里的慢行系统(6月2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摄
无名小镇成“网红”
二道白河镇是进入长白山北景区门户,距离长白山主峰35公里,松花江正源二道白河穿城而过,小镇因此得名。2006年,吉林省设立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长白山的“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二道白河镇成为管委会驻地。小镇的巨变,正是从管委会成立后开始的。
居民张光辉回忆,十几年前,小镇只有一条不到一公里长的主街,棚户区随处可见,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道路坎坷,连个像样的宾馆都难找。“现在,我们就像生活在漂亮的花园里一样。”
在这里,“网红”景点到处都是,也是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地。街道整洁干净,河流清澈流淌,童话般的楼宇鳞次栉比,就连一些有特色的公厕也成了“网红”。人们可以与野鸭、鸳鸯、美人松亲近,领略全球艺术家的上百件雕塑作品,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长白山文化的韵味,还可以站在空中廊道远眺长白山主峰,夜幕降临时,小镇的“星光大道”让人沉醉……
近年来,二道白河镇先后荣获“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国际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T20世界旅游名镇”等荣誉,“过冬到海南,避暑长白山”已成为一些人的共识,甚至有些外地人在小镇购买了住房。
这是长白山下“第一镇”二道白河镇风貌(5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建 摄
让生态成为底色
让人们在小镇就能遇见“诗和远方”,并非一日之功。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丛林介绍,管委会始终坚持规划先行,邀请国内外优秀团队参与,仅编制规划就累计投入1.2亿元,编制高水准规划设计300余项,实施城镇化项目350余个。经过多轮规划与反复论证,长白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路越来越明晰。
从2013年起,小镇开始了大规模建设。以二道白河为轴线,建设了东北亚植物园、梦幻蓝桥、湿地花海等32个景点并免费向游客开放。同时,以棚户区改造为重要抓手,向脏乱差问题宣战,棚户区改造规模在全省一度仅居省会长春之后。截至去年底,小镇累计投入直接建设费用达60亿元。目前这里的棚户区改造已接近尾声。
让生态成为底色,是小镇改造过程中的一大亮点。管委会副主任李一杨说,当地坚持“人为的工作,自然的体现”,绿化大多按植物群落去做,以保证物种多样性。小镇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绿地公园与河流就占了14平方公里。目前小镇绿化率已达80%。
在规划的引领下,二道白河镇不仅外表越来越好看,还越来越有内涵。目前小镇已经建成长达50公里的慢行系统,“慢城慢行慢生活”已名声在外。这里没有一个红绿灯,马路限速为每小时40公里,交通秩序却井然有序,机动车主动礼让行人已成为习惯。
这是长白山下“第一镇”二道白河镇风貌(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长庆 摄
建设大都市百姓“后花园”
每逢旅游旺季,长白山和二道白河镇每天都要接待数万游客。为了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给游客最佳体验,管委会不惜牺牲巨大的经济利益,设定了长白山景区最大承载量,并通过预约系统分时段控制人数。现在,游客足不出户就可预约上山时间,即便游客当天无法进入长白山景区,小镇也足够让人游览一番。
近年来,围绕游客快速抵达长白山,有关部门下了不少功夫。目前,长白山机场航线越来越多,环长白山公路已连接到高速公路网。二道白河镇接入高铁网后,从北京、长春到这里仅分别需要4个小时和两个小时。届时,小镇将真正成为大都市百姓体验慢生活和避暑休闲的“后花园”。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游客随时随地抵达长白山创造了便利。数据显示,2018年,长白山旅游总人数达到526万人次。到长白山的散客和跟团游客比例由十几年前的2:8变成了9:1;游客停留时间也从0.8天上升到2.8天。二道白河镇已成为长白山旅游最重要的集散地。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库说:“二道白河镇是国家4A级开放式景区,是‘旅游城镇化、城镇景区化、景区国际化’景城一体化建设的创新体现。未来这里不仅要向5A级景区迈进,还要打造成国际著名慢城,最终构建景区镇区、山上山下互联互动的全域旅游格局。”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