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地”与“生民 ”的孔隙间诉说 ——评《河西村的故事》

湖北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围绕庆祝建国70周年,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为主题,通过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的潜江市虾稻产业的发展,见证了在大的时代变革下的小乡村的巨大变化。该戏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荆州花鼓戏为艺术表达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种平民化的选材和故事化的讲述方式既符合了戏曲“悲喜交加”的美学特色,又切合时代主题,反映人们生活,让人们在观看戏曲表演过程中体会人间百态,见证时代发展。

一、立足时代特色、坚持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与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戏曲,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立足时代特色,用小人物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道路的变化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改革开放下小乡村的时代风貌,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河西村的故事》讲述了过去的小乡村,人们的物质条件匮乏,为了生存,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正如河西村的荷花嫂,虽然与王老五真心相爱,但由于自己父亲的一场大病,王老五又拿不出钱来娶她,而不得不嫁给河东的包工头,过着无滋无味的生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王老五跟随党的步伐,不畏辛劳,勤恳工作,终于找到了虾稻共作的科学种田路,使整个村子的父老乡亲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昔日的“光棍村”,成为了如今的“剩女村”,村里的女孩都想嫁在自己村子里。眼看着幸福生活就要到来,而两人之间几十年的情感纠葛如今又成了儿女们无法在一起的障碍,赵小荷与王大顺,从小青梅竹马,又有相同的理想抱负,本是一对神仙伴侣,却因为上一辈的恩怨情仇没有办法走到一起,这样的剧情不免引得观众为其叹息,深感无奈。而到最后小荷终于为了爱情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喊出“你不娶,我怎敢嫁?”将故事发展代入高潮,戏剧冲突以更加集中,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在舞台上展现出来,把人物推到了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使得人物个性充分展现,让观众心中沉闷的情感终于得以释放,从而使两代人的恩怨化解,成全了两代人的爱情。

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立足改革开放前后的时代背景,题材来源于汉江平原上的贫困落后的乡村,反映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戏曲内容环环相扣,代入感极强,在戏曲中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变革下,两代人的成长,在他们命运起伏的背后又让我们反观自身,感受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美好。

二、舞台时空转换、展现戏曲美学特征

《河西村的故事》除了在主题表达方面反映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外,其舞台时空的转换所蕴含的中国戏曲美学特征,也是该戏曲颇有看点的重要因素。

这部现实题材花鼓戏,以传统歌舞方式演绎情感,通过情感的节奏和韵律构成了戏曲舞台的空间,讲究“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即虚与实的空灵美。戏曲舞台艺术以音乐、舞蹈为主要元素,其节奏性、程式性是生活的变形,是在真与非真、似与非似之间讲求“神似”而不是力求“形似”。戏曲的虚拟有地域、空间转换的虚拟以及自然环境、人物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的虚拟等。比如在《河西村的故事》中,表现赵小荷与王大顺两情相悦时,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体会到他们之间那种喜悦、娇羞的心理。这都是戏曲在舞台上表现出的虚实结合的美,体现出了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同时,湖北花鼓戏作为一种传统戏曲,带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正如《河西村的故事》在舞台上呈现的民间歌舞,以及“主人公在前面唱,十二个女子在旁边和”的富有地方戏曲特色的薅草歌,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襄河河流域方言,是一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富有当地特色的歌唱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风俗等孕育出了江汉平原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戏曲,体现了中国戏曲的民族特征。

戏曲在表现老年荷花嫂与王老五的爱情故事时,借鉴了电影当中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时空的单一性,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时空展现的故事情节并列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相互烘托、相互对比,从而揭示了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加强了故事的矛盾冲突点与节奏感。将不同时代的人放置在同一舞台空间里,让观众更深刻的体会到时代变迁对人物形象和内心的塑造,也让我们更能清楚的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后,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两代人的变化。这种舞台时空的转换增加了戏曲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使得舞台展现内容更加丰富,对比更明显,并配以音乐、民谣、花鼓戏传统唱腔与台词相融合,增加了舞台的视听效果。

同时,舞台空间的转换和时间节奏都对应着人物情感的变化,在戏曲演出中,虽然观众与演员被舞台分割在两个空间内,但它们在同一时间都处于剧场这个大空间中。不管是从表演还是欣赏角度来说,它都充分的说明了演员和观众对于表演艺术的精神投入和专注的情形,从而也显示出了戏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河西村的故事》这部现实题材花鼓戏一经亮相,便受到了万人瞩目,就是因为这部戏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舞台视听效果出彩,情感内容极其丰富,才能倍受观众青睐,成为公认的好剧目。

三、演员演艺精湛、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

戏曲表演作为一门表演艺术,通过戏曲演员将生活中的故事搬演到舞台上,在观众面前表演出来。荆州花鼓戏的演出内容,较为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多为反映男女情感的戏剧片断,并以此抒发生活感受、表现人生体验、反映时代特征,从而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演出生动活泼、富有张力,具有很强的艺术审美的直接现实性。演出过程中用简板、渔鼓伴奏,因其声腔柔婉,田园气息浓烈,使得演员表演更贴近日常生活,而又有一定的艺术性。

演员之所以能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除了演员自身的演技精湛外,还得益于剧本的取材与内容。一切优秀的文艺创作都来源于人民,只有深入的了解人民群众,才能创作出具有烟火气息的作品,才能真正走入人民群众的心。因此,艺术创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河西村的故事》这部戏曲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的人物形象塑造贴合普通百姓的人物形象特点,从群众中来,从而引发观众共鸣。艺术离不开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艺术才会真正为民众所热爱,才会真正有生命力。

在改革开放前,小乡村的生活清苦,物质条件匮乏,很多村民刚能解决温饱问题,对于梦想,爱情往往没有勇气追寻。荷花嫂为了给父亲治病,不得不舍弃爱情。王老五自己的生活都捉襟见肘,更没有能力去留住爱情。而这一切都是为生活所迫,被时代背景所屈服。两位演员将改革开放前村民的形象演绎的十分到位,抓住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在舞台上通过唱腔表现出来。荷花嫂的演员音域较宽,其唱腔酷似江汉平原农村妇女哭声,且"哟哎哟"及起伏较大的拖腔,更能抒发悲痛、压抑、痛苦的感情,唱腔婉转凄切,如泣如诉,恰当地表现出了剧中人物的情感。而改革开放后,小荷和王大顺生活条件丰裕,思想观念开放,他们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不再被生活所屈服,勇于向生活发起挑战,最终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有情人终成眷属。不仅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父母。

戏曲属于戏剧的一种,戏剧表演提供了一种比小说、电影和电视更真实的幻觉。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和嗅觉,全方位感受戏剧真实气氛,观察人物的每一个形体动作的微妙变化,感受人物心灵每一次神秘的悸动。《河西村的故事》中主要行当有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等。唱腔按行当的不同和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及音色、习惯使用音区、音域的不同,同一声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并配以江汉平原一带的民间锣鼓,使得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演员人物性格鲜明、演绎灵活自如,使戏曲更具有吸引力和观赏性。(本文作者:李静,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特聘教授; 郭倩,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