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而不俗气的现代戏——评《河西村的故事》

最近,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联合创作的现代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和一致好评。这部戏从创作、立于舞台到参评文华大奖,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成功,创造了现代戏剧创作的“河西村的故事”现象和示范样板。

《河西村的故事》讲述的是两代人、两个家庭的现代乡村版爱情,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巨变。它不是一个宏大的世纪故事,不是一本滔滔不绝的“流水账”,没有坚定不移、忠贞不二的完人,不是歌伴舞、话伴唱,除了舞台上在人与树之间自由变换的十二女子,就是台下合法“偷窥”的满堂观众,她一点一点地“抛”,一点一点的“逗”,谁都知道她是玩套路,可你就是忍不住前翻后仰,明知道是套路还傻笑。是以为这就是编与导的高妙。

不断变换角色身份与视角身份的十二女子,是自由穿梭在虚实两界并紧紧勾连着观众的重要“语汇”,多一句嘴烦,少一句嘴欠,这群美女舞队却是热闹得刚刚好,句句都打在观众心上。

平行蒙太奇手法在这部戏里得到重用,不仅仅运用平行空间将时空并列,还运用交叉和唱腔将人物穿越,仿佛慈悲的上苍应许凡人一个机会,解释年轻时犯下的错、留下的遗憾,痛苦的记忆总是刻苦铭心,而人生一世总是无常又无奈。两家人到底是什么恩?什么仇?什么怨?故事在“一步三回头”中往前推进,简简单单,干干净净。盯准一种手段用够用透,把逻辑交代清楚,将铺垫做足,在这种“喜闻乐见”为关键词的戏剧中剩下的当然就是“顺其自然”,让观众“心想事成”。

戏曲的现代化,人们一直都在艰辛探索,可时不时地感觉如梗在喉,确实不易。老年王老五、荷花婶两人“背”的做派又一次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现代戏中的程式,而青年王老五的“跪”却实实跪到心碎;这里“十二女子”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歌舞装饰,她们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说戏、唱戏、演戏……  这一出戏里,民歌曲调与剧情无缝对接,方言和戏曲音乐水乳交融。设计的情节和人物关系,其实明明不算很新奇,但写得很动人。几场感情戏,像我泪点那么高,也还是看得有点心酸。生活气息很浓,语言也地道,戏就应该是这样子的。

如何让经典的程式在传承之外发出新芽,如何让丰富的现代艺术手段不成为传统的阻碍,如何让戏曲的审美与当代青年同步……始终是不能停止的功课。戏曲需要年轻人理解这情,这戏,这曾经的时代的脚印,以及美好明天的方向,需要他们真心爱上真实艺术,艺术的真实。年轻人是戏曲的未来,向他们靠拢是必需的。这个《河西村的故事》的好,在于表明了戏曲的态势,运用了年轻人世界里面的语言好好讲故事,讲述理想、事业、爱情、幸福,十分感染人,却没有嘹亮的口号。这对当今戏剧是可以深入的借鉴。

当代生活多难写,这是我看过戏的唯一一次有大量流行语言嵌入,却没让我觉得轻浮低俗的现代戏。才知道,原来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这样的作品;原来当代戏,不止有假和矫情。好戏就是让人觉得,相逢何必曾相识,还好没错过。(作者系湖南省艺术研究院谢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