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故事》:讴歌新时代 赞美新生活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王宇杰)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4月10日、11日,大型现实题材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在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作为全国知名的小龙虾之乡,潜江市大力实施全域乡村振兴计划,围绕虾稻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综合产值230亿元,带动10万人致富、2万人脱贫、3000人回乡创业。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颇有感触地说:“与其说是河西村的故事的感人至深,不如说是潜江的乡村振兴故事令人振奋。《河西村的故事》之所以走红,是因为紧扣时代主旋律,契合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宏大主题” 。

《河西村的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时代,通过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深层挖掘出改革变迁对农村人民生活改变、情感归属的种种影响,接近现实生活,把河西村人的幸福指数体现在他们平凡俗常的生活中,把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融入村民们家长里短的日子里,把“感恩党,跟党走,致富路上撸起袖”的主题立意自然地、不动声色地融在好听、好看、好玩的戏剧故事中,并以“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双关主题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给农村带来的沧桑巨变,既有时代的烙印,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家庭贫寒、忠孝难两全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荷花嫂错综复杂的性格;善良耿直的王老五因情感挫折形成了他口恶心善的脾性;创新、开放的新时代则造就了聪慧大方的赵小荷;踏实肯干、有勇有谋的王大顺又因原生家庭影响产生了对感情害羞内敛的性格……

如何用花鼓戏讴歌新时代故事?“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的花鼓戏,新时代花鼓戏要讴歌新时代的乡村、人民。”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中兵介绍,《河西村的故事》从剧本到人物塑造,再到唱腔、编排、加工,历经8个月。全院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坚持“出人、出戏、出影响力”目标,将十九大精神融入花鼓戏的艺术生产与创作,力争把该剧目打造为精品。

该剧把关注点始终聚焦在个体身上,剧中无论是王老五和荷花嫂跨越几十年的情感纠葛,还是年轻一代人崭新的爱情观念,设计都别具一格,令人回味。好故事、好主题、好演员,众多优秀演员通过深情细腻的表演,传递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内心。

该剧没有直接写小龙虾经济,而是写了一个苦尽甘来的虾农情感故事,不喊口号,不贴标签,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一步步揭开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情感纠葛和人生故事,进而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的乡村巨变。

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周慧多次深入潜江田间地头,收集创作素材,当他了解到熊口镇赵脑村多年来因为“小龙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便决定以虾农故事为《河西村的故事》的原型。而在华山水产参观时,他看到了一位水产女博士的照片,便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故事中年轻女主角的样子。

周慧回忆说,河西村的原型赵脑村以前是个水凼子、穷窝子,是出了名的“光棍村”,而今,成为了我国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其美丽富饶的新农村新风貌,令人震撼,令人振奋,正是这种变迁振兴的历史进程,激发他为新时代讴歌的创作热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