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的故事》剧组巡演归来话苦乐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4月10日、11日晚,历时半年打磨提升后的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以下简称《河》剧)登台北京保利大剧院,受到京城观众的一致好评。此前,该剧已先后在全国各地进行了30余场巡演,场场火爆、喝彩不断。

此次演出是其参加上海第12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16届文华大奖前的最后一场演出。4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该剧组,深入了解剧组人员巡演中的苦和乐。

“我们对戏比较熟练了,之前的巡演毫无压力,但这次不一样,这次有专家评委在,我还是非常紧张的,脑袋里有根弦一直绷着,夜晚都睡不着觉,每天早晨身上就出荨麻疹。”赵小荷扮演者付潜芬说,北京气候干燥,大家嗓子都不舒服,尽管如此,还是都努力克服各种问题,坚持将两场演出圆满完成。

谈及此行之乐,付潜芬表示,遇到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在动车上,乐队有位老师生日,看到有人送蛋糕我们才知道,就全体给他唱生日歌,场面很热闹很温馨”。

青年荷花嫂的扮演者吴珍珍表示,能带着地方小剧种来到北京这一全国文化中心进行演出,对于年青一辈的演员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青年荷花嫂在剧中只有10分钟表演,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江汉平原地区少女在传统与开放、物质与精神、亲情与爱情之间的抉择、挣扎乃至撕裂。她们敢爱敢恨却又桎梏于传统,渴望饱满的爱情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低头,如果我表演不出这种交织的矛盾,不仅是这部剧的遗憾,更是对江汉平原地区一代人的不负责任,所以还是蛮有压力的,好在我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演出结束了,心头的石头才算落地了”。

一部戏里,一支优秀的音乐团队会给整体增添不少色彩,作为《河》剧作曲人之一,邵铜刚在乐队里同时兼任京胡、板胡、锁啦的演奏,他是整个乐队的主奏、领头者。

“对于乐队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音乐情绪和节奏快慢。戏里有段板胡独奏《十许鞋》,需要我一个人独立完成,没有人来衬托。如果我拉奏的情绪不到位,就无法带动演员的情绪,这一段我特别紧张。”邵铜刚说,此次北京站巡演取得成功,观众热情高涨,对于大家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在接下来的排练中,他们还会在作曲、唱腔、伴奏方面进行进一步修改打磨。

乐队指挥官雷元龙是除作曲人之外,对曲谱最熟悉的人,他告诉记者,乐队近50人在京期间,不是在台上演奏就是在台下排练。“到达北京第一天就要对灯光、摆乐队,上午排练、改谱子,中午整理定稿、打印发放给每一位队员,下午继续排继续改,多数时间都来不及吃饭”。

此次巡演,剧组邀请了浙江省著名化妆师、《河》剧人物造型主创人王玲英,亲自为6位主演化妆造型。

“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农民也不能像以前那么老土,为了更加贴合时代背景,剧中人物造型基本都有改动。像这次演出,青年王老五的发型就改得比较贴近年轻人的形象。”作为剧中12女子歌队演员之一的阮廉子,此次也兼职化妆师,辅助王玲英一起负责8位角色的妆面和造型。

“下午3点钟开始清理头套、发饰等等,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人物出场顺序依次给他们上妆,上台前还要再补妆,一般都要忙到8点多,这5个小时里都不能停歇。”阮廉子说,进入化妆行业7年多,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省外这么出名的化妆老师,虽然累,但自己还是收获满满,获得了许多灵感。

演员任浩虽然没有参演《河》剧,却也是贯穿整个舞台的布景“担当”,专门负责吊杆的操作。“剧团的演员多半都是身兼数职,搬道具、打字幕、后勤、财务等等,大家本来不是专业做这些的,但在剧团待久了,看得多学得多,掌握的技能也越来越全面,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万能替补”。

相比之前巡演的场地,北京保利大剧院由于建设较早,大部分设施都比较老旧,它的吊杆少、间隔近,在切换过程中很容易撞到,这着实增加了任浩的工作难度。他表示,吊杆的操作大有学问,每一场演出都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修改吊杆的升降进程,确保幕布与音乐、剧情节奏高度一致。

任浩回忆,《河》剧第一次演出时,舞台整体搭建花了近9个小时,后来大家都熟能生巧,基本不到3个小时就能完成。“做幕后最怕的就是出错,你做好了没有人会表扬,但出错了,影响的就是整个团队,所以做每一项任务都必须全神贯注”。

文华奖是国家专业舞台艺术的最高政府奖,2016年由原先的10个奖项精简为文华大奖(针对剧目的综合奖)、文华表演奖(针对演员的单项奖)2个奖项,其“含金量”骤增,成为全国所有戏剧团体和演员梦寐以求的艺术奖项。

此次,《河》剧仅报名角逐文华大奖(团体奖),每一位台前幕后人员都是关键角色,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精益求精,为团体荣誉而战。记者了解到,上海站结束后,剧组还希望能出国演出,将这部地方精品戏剧推出国门走向世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