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硕:过一个有中秋味的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到来,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今天,让我们多了解一些关于传统中秋节的知识、习俗,也让我们在这月圆之夜感受一下团聚之情、中秋之味,过一个有中秋味的中秋节。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因为中秋之时恰逢三秋之半,故有“中秋”之名。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时代的变迁,更由于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及西方节日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和冲击,这么一个重要且蕴含诸多文化内涵与美好意味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了,更不用说保留和坚持那些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了。

弘扬传统文化,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微行动之中,我们不妨从今年开始,从现在做起,陪伴老人、引领孩子,全家在一起过一个有些中秋味的中秋节。

我们不妨请老人给我们讲讲楚天楚地过中秋节的有些传统习俗。在笔者的记忆中,小时候过中秋节父辈还是非常慎重的,全家人是一定要团聚的,月饼是一定会有的,只要天气晴好,就会全家人搬上几个小板凳,坐在大树底下静候月亮升起。等候的过程中,父辈会给我们讲一些关于月亮的传说,嫦娥和吴刚自然会成为故事的主角,故事会让儿时的我们听得如痴如醉,对天上的月亮充满了好奇和遐想。请老人家讲讲中秋节的传说,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好方式,年轻的父母不妨试一试。

我们不妨“模仿”古人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在古时候,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我们现在自然没有也不可能每家每户将迎中秋的仪式置办得这么复杂,这么丰富。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或登高,或选择一处空旷地带,全家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形式简单了许多,但留给孩子们的记忆一定会非常深刻。在这样的活动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血脉才会得以传承和发扬。

我们不妨三五朋友相聚,老少一堂,吟诵关于中秋的诗词。说到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恐怕最广为流传最为人知的就是苏轼的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美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愿望。除此之外,关于中秋的诗词真的还数不胜数。比如:辛弃疾的“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徐有贞的“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这些诗词或描写了中秋之夜的美好景象,或寄托了诗人的美好愿景。一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吟诵这些关于中秋的诗词,中秋之味油然而生。(本网特约网评员 周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