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能人“品虾论稻话丰收”之种养发展篇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2017年,潜江用65万亩的虾稻共作面积贡献了全省近27%的小龙虾综合产值。而今年上半年,潜江虾稻产业的综合产值已突破160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仍然维持着近30%的增长幅度。

“现在我种了30多亩的虾稻共作田,每年收入接近20万,这就是我这两年生活的最大变化。”9月22日,在湖北“品虾论稻话丰收”访谈活动现场,渔洋镇跃进村村民李德涛对记者说道。2015年,李德涛还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而如今,他不但脱了贫,还致了富,买了车。

通过发展虾稻,潜江农民腰包鼓了,种稻养虾更有干劲了,生活也更有奔头了。谁能知道,现在的几百亿虾稻产业早在十多年前还是从五斤虾起步的?

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村民褚洪荣是潜江最早一批利用冬闲冷浸田养虾的人,也是“虾稻连作”的探索者。2000年,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很多地尤其是低洼田就抛荒了,低洼田因产量不高,种田不挣钱,为了节省成本,褚洪荣就跟村里商量把低洼田包下来。

“低洼田的排水很差,只能养一些不怕淹水的水产品,那时候市场正好有虾子在卖,不过都是沟渠里捉的一些野生虾,我想着养虾试试看,当时一亩田投了5斤,没怎么管,第二年收了100斤虾,每斤8毛钱一共卖了80元。到第五个年头,我每年种一季稻谷,收一季虾,也就是后来说的‘虾稻连作’,那一年我的虾和稻最高的一天已经可以卖到1000块钱了。”褚洪荣分享自己的养虾故事时,脸上还不禁流露出自豪感。

“赵脑村农田的基础条件原本不是很好,田块比较分散,种植的小麦、油菜、棉花等传统作物那两年市场都不好。农民种地不挣钱,很多人当时都不想种田了。”看到积玉口的虾稻连作模式收益高,潜江市赵脑村书记赵常洪深受启发,然而,想要把虾稻产业发展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突破。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虾稻连作模式学过来,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承包地块碎片化的问题,那就始终还是停留在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不可能实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钱从哪来,人到哪去?因为田块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要花钱,而实现机械化后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民应该干什么去?他们利益如何保障?

“2013-2014年,虾稻产业已经成为潜江市的主导产业,一些本地企业开始寻求稳定的高质量原料供应基地,我们当时就商量,把村里的土地经营权拿出来,有偿的流转给企业使用,由企业来进行高标准基地的建设和改造。等基地建设好以后,村民再通过返租代包的方式,承包基地的土地,按照公司的要求开展标准化的生产。这样一来,农民不但可以拿到土地的流转费,同时也可以通过返租的方式继续开展生产。”赵常洪介绍。

经过5年的发展,现在的赵脑基地土地流转面积10000多亩,通过现代化基地建设,从当初的“虾稻连作”,升级到了“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每亩土地的效益从1000元增长到了5000多元,成为了潜江规模化虾稻种养第一村。

种稻养虾的效益已经高于在外打工,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赵脑开始尝试培养职业农民,在其他省份和地区拓展空间,进行模式的输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字的总方针,其中第一个就是产业要兴旺,为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潜江的虾稻产业十八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从无人问津到寸土寸金,潜江的虾稻产业已经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养虾种稻的农民,正在成为一份体面的让人羡慕的职业。

农民种地要想收益高,还离不开种养技术的提档升级。在这方面,潜江种稻养虾的乡亲们感触特别深。

“养虾种稻还是蛮要技术的,你看全国那么多养小龙虾的,比潜江养得好的目前还没有。”潜江虾农的自信,来自于他们的创新精神,也来自于潜江市完整的虾稻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团队。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前湖办事处魏沟村村民万其贵说,在潜江种虾稻,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市农业局和水产局发来的技术简报,技术员还可以上门进行指导。养虾最怕恶劣天气,每到天气变化,所有养虾种稻的乡亲就会收到一张小龙虾气象专报,里面包括一些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这就可以帮助农民规避一些风险。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潜江已经成为全国虾稻产业技术体系的制定者,引领着全国虾稻产业的发展方向。潜江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介绍,潜江的稻虾产业科技创新团队,主要围绕虾稻种植技术和养殖模式开展创新和基础研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虾稻种养标准。去年,国家把虾蟹体系综合实验站落户在潜江,进一步增强了潜江科研人员的服务和创新能力。

“2004年,我们就总结出来了虾稻连作的技术模式,后来发现其存在弊端,就是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不高。因为农田改造的水平不高,碰到极端天气,农民的损失就很大,影响农民种田的积极性。2008年的冻雨,2010-2011年的冬春连旱,对农民收入有很大影响,后来我们研究出来了虾稻共作模式,通过农田的改造,实现了一季稻两季虾,稻虾共生,相互促进。”

陶忠虎认为,从市场来看,小龙虾是目前全国唯一卖方市场的农产品,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学潜江,全国都在发展虾稻,但只有潜江的效益最好,这背后当然有科技力量的支撑;从技术研究来看,中国在虾稻研究方面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很多模式值得探索,未来研究的空间非常广阔。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