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潜江花鼓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在江汉平原民间歌舞说唱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剧作的剧目、声腔和表演而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瑰宝--花鼓戏(又称荆州花鼓戏,2006年被选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已有150馀年的历史,其唱腔曲牌约有80余种,是我省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作为“荆州花鼓戏”保护传承机构,曾培养了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获得了无数辉煌与荣耀。如何将这一地方特色剧种继续发扬光大,本网特派记者再次走进该院,通过手中的笔、镜头,让大家了解如今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年轻的传承人--他们的青春与汗水,他们的戏曲人生,他们的台前幕后,他们的坚持与梦想……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李理)花鼓戏,根植于江汉平原泥土的艺术瑰宝。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水乡儿女无不为之倾慕神往……这里演出的花鼓剧目场场爆满、广为传唱,这里孕育的花鼓戏人深受爱戴、美名远扬。
许琴梅(右)、许文芳(左)姐妹二人
除了台前知名的花鼓戏演员,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幕后还有一对并蒂而开的姐妹花,一个拉二胡、一个奏扬琴,她们扎根院团17年,为荆州花鼓戏的满园芬芳奉献出了自己的花期。
许文芳的手指
8月16日,记者在市曹禺戏楼见到了许琴梅、许文芳姐妹二人,她们正为参加第三届湖北省艺术节紧张创排大型现代戏《河西村的故事》。
“真是与生俱来对花鼓戏的痴迷,才一眨眼就坚持了这么些年。”31岁的许文芳已担当首席二胡手多个年头,采访间隙,她看着自己因演奏而变形的手指,不禁感慨。
许琴梅、许文芳本是仙桃人,因受民间琴师父亲的影响,姐妹自幼伴着花鼓戏的音乐长大。1994年,为了表演“六一”节目,姐妹二人决定一个学二胡、一个学扬琴上台合奏,7天的学习,换来了满堂喝彩、师生大赞!欣喜之余,更坚定了二人踏上音乐之路的决心。
青少年时期的姐妹二人
青少年时期,姐妹二人摘获全国第九届推新人大赛乐器组一等奖、全省少儿二胡比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成为当地人人称道的音乐小明星。
2001年,年仅14岁的许文芳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担任乐队里唯一的二胡伴奏。两月之后,姐姐许琴梅到潜江探望妹妹,二人一时兴起合奏《赛马》《二泉映月》,被惜才若渴的院团领导听见,便劝说姐姐也一道留在院里,为乐队添上刚柔并济的扬琴之音。
“进院团后,才是我们姐妹历练的开始。” 许文芳说,由于演出时间不固定,一演奏就是3、4个小时不下凳,平日里姐妹二人就靠囤积方便面度日。
姐妹二人下乡演出
“下乡演出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因为管饭!”虽是说笑,但姐妹俩回首往昔,心里对院团前辈们的感激之情却溢于言表,“不是前辈们对我们生活上的照顾和艺术上的教导,真的撑不到今天。剧院就是我们的家!”许文芳满怀感激地说道。
日子虽清贫艰苦,但姐妹二人却从未懈怠排练和演出。一年赴全国各地演出300场以上,从不缺席任何一场。乐队里二胡只有一把,扬琴也只有一架,这让她们肩负重任、又砥砺前行……
许琴梅奏扬琴、许文芳拉二胡
“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同行都知道。” 许文芳不仅对二胡炙热执着十余载,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到极致。
怀孕7个月时,她担任《生命童话》首席二胡手参加全国第九届艺术节;长期从吃饭、睡觉里挤出时间,赴武汉音乐学院自费学习专业二胡课程;2016年,参加国家艺术基金“花鼓戏声腔音乐”编曲培训班,3个月她埋头苦学,每天只睡3、4个小时,从零基础到最后以结业作品《黄花黄黄花香》获得优秀学员证……
“她的家和孩子都在仙桃,这些年太不容易了。”谈及这些年的付出,姐姐许琴梅对妹妹满是怜惜。
相对妹妹许文芳的拼搏不易,姐姐许琴梅的花鼓之路要恬淡许多。她与花鼓戏迷婆婆因戏相识,被其一眼相中娶为儿媳,因为对花鼓戏共同的热爱,婆婆为她减轻了不少家庭后顾之忧,令她可以专心为花鼓戏奏乐。
可喜的是,姐妹二人的孩子如今都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小戏迷,并且有着天赋异禀的花鼓基因戏。
“胎教听的就都是我们演奏的花鼓戏乐曲,想不迷都难。”许琴梅10岁的女儿学唱花鼓戏两年,已考过国家专业古筝八级,而许文芳5岁的儿子平日里最大爱好竟也是听花鼓。
“今年,花鼓戏定向培训班招收了10名小乐手,花鼓戏的传承算是后继有人啦。”许文芳希望,今后花鼓戏乐曲能融入更多乐器和音乐元素,丰富音效,增添乐曲层次和质感,让花鼓戏薪火相传、百世流芳!
aa-13 拷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