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心尽智50载 只为花鼓长久兴

云上潜江报道 荆州花鼓戏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朵植根于江汉平原泥土的艺术花朵,以浓郁的地方气息、古老戏曲艺术的芳香,抚慰着水乡人民质朴的心灵。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电视的兴起与普及,传统戏曲出现衰败气象,观众流失,许多院团难以为继。

“传统戏剧日益艰难的生存环境,源于时代变化,唯有融入时代性的改革,抓好人才和剧目才是花鼓戏重焕生机的关键。”国家一级演员、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吴培义说。

进入新的世纪,艺术人才脱档断层,成为荆州花鼓戏传承的最大难题。为了传承好花鼓戏,吴培义谋划着依托名牌大学培养花鼓戏艺术人才。经过三年努力,我市与华中师范大学、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开办花鼓戏大专班,定向培养20余名花鼓戏专业演员,拉开了花鼓戏人才培养的战略序幕。

毕业分配上岗后,为了留住这批演员,花鼓剧院的领导们四处奔走,一次性解决了他们的编制问题。如今,这批青年演员在院领导和老戏骨们的培养扶持下,已经成长为文艺演出骨干。剧团先后培养和引进优秀戏曲艺术人才30余人,其中不乏“台柱子”和“戏尖子”。

年轻演员多,顶级演员也不少。在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国家一级演员就有4个。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胡新中,退休之后又被剧团返聘。

人才有了,还要抓精品剧目。这里,精品戏创作几乎从未中断。1975年移植现代戏《平原作战》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1984年大型现代戏《家庭公案》进京演出引起轰动、1990年花鼓戏《原野》进京演出……

2008年,堪称潜江振兴荆州花鼓戏的发力之年。当年,吴培义大胆启用新人,为华师大花鼓戏大专班的“见习演员”量身打造现代花鼓戏《生命童话》,登上了全国最高的比赛演出舞台——中国艺术节。仅2008年至2010年,该剧就在全国多地出演近30场次。

改革开放40年来,该院排演的《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等10多台精品剧目先后赴省进京,连续夺金摘银、斩获艺术大奖。

“有人才,有剧目,有氛围,有群众底蕴,有政府支持,我相信荆州花鼓戏会一直繁荣兴旺。”吴培义说。(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