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优秀人才访谈]一双巧手塑面中乾坤——访潜江面塑非遗传承人潘凤娥

云上潜江报道 气宇轩昂的关公、婀娜多姿的仕女……简单的面团在潘凤娥指间流转,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脱手而成。近日,记者走访潜江面塑非遗传承人潘凤娥,听她讲述“面塑人生”。

51岁的潘凤娥出生于我市一个面塑世家,自幼爱好美术的她,曾考上美专,但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跟随伯父潜心钻研面塑。

“看似简单,但真正捏好并不容易!”回忆起初学时的往事,潘凤娥记忆犹新。

她以准备面团材料为例,告诉记者,做面塑先要将面粉加水和好,慢慢揉,直到面有韧劲,期间还需加入精准比例的蜂蜜和防腐剂,随后将揉好的面蒸熟,待冷却后用塑料袋封好,存放半个月才能使用,正式使用前,还需对面团进行揉捏至细腻柔软。想要做出肌如凝脂、胜过真人的面塑,竹刀的刻画要灵活、制作的构思要巧妙……“里面的学问很深!”潘凤娥一语中的。

潘凤娥说,刚入门时,她每天都要跟着伯父学六个小时以上,其余时间自己琢磨和练习,基本上每天凌晨才睡觉。孙悟空是常见的面塑人物,伯父一二十分钟就能捏一个。有一次,潘凤娥精心捏出一个自己颇为满意的孙悟空,兴致勃勃地拿给伯父看,伯父却只对她说了句“还要再练练”。潘凤娥知道,伯父是不想自己受打击才没有把话说狠。从此以后,潘凤娥愈发努力,精益求精,为捏好一个人物,有时候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伯父的言传身教下,潘凤娥掌握了面塑的精湛技艺。

“面塑创造需要博采众长。” 善于学习的潘凤娥在深得伯父技艺精髓后不满足于现状,为了把手艺更进一步,她经常“偷师”民间艺人,甚至坐公交车看到路边有捏面人的师傅,都会马上下车去看。去的次数多了,有的师傅看到她是个熟面孔,捏到关键的地方就不捏了,她只能买了面人回家细细研究。

在潘凤娥工作室桌子上,有几本《素描人像》《人体姿态与解剖》等美术专业教材,“学了这些,我就知道怎样把人物的经络、肌肉塑造出来。”潘凤娥说。

在面塑创作道路上,潘凤娥既虚心学习,又大胆创新,通过不断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2009年,她受邀赴瑞典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获湖北省民间艺术家(面塑一级)称号;2016年,受邀赴哈萨克斯坦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

业余时间,潘凤娥经常带着面塑作品走进学生课堂,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了解面塑,孩子们对面塑的热情让她看到了面塑艺术传承的希望。

潘凤娥说:“希望孩子们从小就能接触面塑,然后喜欢它,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近年来,潘凤娥用面塑展示了潜江龙虾、潜江海马、潜江草把龙等,受到群众喜爱。她还计划把曹禺剧作人物及更多潜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潜江面塑作品,让更多人感受潜江历史文化之魅力。(潜江日报记者 杨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