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潜江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经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在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人才系列访谈》栏目,深入报道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敬请关注。
云上潜江报道 “改革开放让我们民营企业有了走向世界的机会。”日前,得知记者采访来意时,小龙虾产业领军人物、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这句话。
开放,打通国际市场大门
“我不过是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上,把握住了商机。”漆雕良仁将自己的发展史娓娓道来。
上世纪90年代初,面对小龙虾国内市场的日渐兴旺,30多岁的漆雕良仁把握商机,将目光瞄准了国际市场。很快,他在欧洲谈成了第一单小龙虾虾仁的出口合同,订单金额是12万美元。在当时,这笔订单相当于90多万人民币,赚了70万元。
赚到第一桶金的漆雕良仁从此开始大量出口小龙虾虾仁,后来发展到将卤好的小龙虾出口美国和欧洲。随着出口的增加,他发现,每只小龙虾的可食比率为20%到30%,还有70%到80%的部分(主要为虾头和虾壳)作为废弃物抛弃。仅湖北省一年废弃的虾头、虾壳就多达几十万吨。
这又是商机!漆雕良仁坐不住了。1997年2月,他投入20万元在家乡熊口镇建起了熊口生化制品厂,将龙虾壳制成半成品后销往浙江、上海等城市,彻底解决了全省虾头、虾壳处理难的问题。
其后几年,小龙虾产品越卖越红火,但漆雕良仁知道,只有直面欧美销售终端,才能摘取水产品加工行业里利润最丰厚的那枚果实。
有了资本和经验的他开始谋划独立建厂,实现自营出口。2005年10月,漆雕良仁回到老家,和38名工人风餐露宿,在半年时间内按照欧美食品卫生标准建起了新厂房。
2001年7月,漆雕良仁率领的华山水产通过欧盟注册;随后,华山水产品获美国免检,享受此待遇的国内企业仅7家,华山水产出口欧盟、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致力成为现代农业领头者
近年来,小龙虾产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国内两个消费市场越来越火爆,生产基地越来越壮大,产品加工越来越深入,依托龙虾发展的第三产业越来越让人惊喜,小龙虾产业正在成为全民共享产业。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让潜江龙虾的品牌走得更远、更稳。”面对机遇和大好形势,漆雕良仁反而很理性。他说要未雨绸缪,只有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保证品质和供应量,才能走出一条高效、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3年以前,我们原料的主要来源靠订单农业,其弊端是标准无法完全统一,农业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难以打破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格局。”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原料车间”的想法为漆雕良仁打开了思路。
2014年,华山公司开始在熊口镇赵脑村进行大规模连片整治,流转全村1.2万亩土地并整治为220个单元。随后,公司将整治后的“虾稻共作”标准单元向农户发包,通过“反租倒包”,实行标准化经营。在农户反租倒包基础上,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体制。这种“三权分置、土地流转、农民参与、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漆雕良仁摸索出的“华山模式”。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行之有效——赵脑村耕地面积新增3390亩,水稻产量由流转前的360万斤增长到1440万斤;每个单元的承包农户纯收入20万左右,是传统农业生产效益的5至8倍,不仅实现了地增多、粮增产、田增效,也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出现了新市民、新城镇、新农村等新型城乡关系,解决了集体、农民、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赵脑村也从远近闻名的“水窝子”村成为了富裕村。
“华山模式”帮助周边2000余农户(其中贫困、残疾户310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不断做强做大企业,在做实做优原料基地基础上,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漆雕良仁说,在原有利用废弃虾壳提炼甲壳素、做保健食品原料的基础上,又新建保健食品车间,现在可以生产保健食品成品并注册了品牌,拿到了甲壳素保健食品批文6个,提高了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了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作为长期从事小龙虾产业的企业代表,我坚信,小龙虾产品一定可以做成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标杆产品,一定可以做成湖北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富民工程,一定可以做成连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航母产业。”漆雕良仁说,自己将不断改革创新,为做现代农业的领头者而不断努力。(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