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湖北宜昌,长江水通过三峡大坝泄洪深孔下泄。林森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站在三峡大坝之上,极目远眺,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今年63岁的毕家培,从2004年开始在长江支流黄柏河上清理垃圾、树枝等漂浮物,一干就是14年。这14年里,他总共清理了约3万吨漂浮物。“清漂虽辛苦,但看着一江碧水和两岸翠绿,心里满足。”毕家培说。
像毕家培这样的长江守护人并不少。在湖北宜昌夷陵长江大桥下的江滩上,经常会看到一群身穿荧光背心、手提塑料袋的志愿者,在江滩边弓着身子捡拾碎布、玻璃碴儿等垃圾。他们自称“三峡蚁工”,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会自发组织在长江岸边捡拾垃圾,风雨无阻。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如今,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正在大力整治沿江化工企业、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非法码头等,长江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1、整治、修复、补偿多管齐下,长江水质总体趋好
在湖北武汉的阳逻港码头,一艘艘靠港的货船通过电缆与码头上的岸电箱相连,既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也看不见烟气排出。
“以前,船舶停靠期间使用柴油发电,有时停船时间长,柴油机一刻也不能停歇,造成很大污染。”武汉新港管理委员会政策法规处处长杨路铭介绍,目前,阳逻港正在推广岸电技术,靠港的船舶可通过岸电系统免费用电,最快几十秒钟就可完成接电操作,能够有效减少空气和水体污染。
杨路铭说,即使以后收费,使用岸电也比直接使用船上柴油机发电节省成本30%以上,减少污染物排放30%以上。
除了武汉之外,宜昌等地也启动了岸电改革。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的宜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也是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和长江航运转承点。目前,宜昌境内已有29个港口码头建成岸电系统,今年年底将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江边装个充电宝,船靠宜昌扫一扫”,日渐成为一道新风景。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沿岸曾布局了不少重化工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也成为困扰长江大保护的顽疾。
为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湖北省依法关停、强力整治化工企业,破解“化工围江”问题,使得长江面临的环境压力逐步得到缓解。同时,大力实施“河湖长制”,推进退垸还湖还湿,治理水土流失,加大治污设施建设力度,治理非法码头,初步构建起了长江大保护的生态屏障。
截至目前,湖北省共取缔各类码头1100多个,腾退岸线143公里,生态复绿面积超过566万平方米,清退港口吞吐能力1.27亿吨。
近年来,不只是湖北,有关部门和沿江省市均在治理长江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协调机制,共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今年2月,我国多个部门联合启动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奖励政策,到202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180亿元促进形成共抓大保护格局。云南、贵州、四川签订了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江苏、浙江、重庆部分市县也签署了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说,他们着力推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在航道建设中,生态保护由“重补偿”向“修复与补偿并重”转变,建立并实施了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航道施工阶段,与环保部门一起对水、声、气及水生物进行全面监测,主动避开鱼类洄游、产卵等生态敏感时段。
同时,长江航务管理局还与水利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打击破坏长江生态和航道、岸线资源专项行动。比如完善非法采砂信息通报机制,加强联合检查,共同加强长江采砂的合理规划、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有效保护等。
如今,一批批高污染企业被关停整顿,一片片珍贵岸线重焕生机,越来越多的沿江百姓感受到“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天更蓝了、空气更清新了”。据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辉介绍,2010以来,长江流域水质状况总体趋好,水质符合或优于Ⅲ类水的比例由2010年的67.4%提高到2017年的83.9%。
2、滥采、乱占、乱排“病症”未绝,生态形势依然严峻
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鲟,生于长江,长于大海,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生态风向标的作用。
“多年前,每年洄游到葛洲坝下进行产卵繁殖的野生中华鲟有2000多尾,但到了2013年,数量已不足百尾。”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李志远说,长期以来,环境污染、过度捕捞、河道采砂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野生中华鲟的产卵规模大幅下降,也使得长江生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
为了避免中华鲟走向灭绝,从1984年至今,中华鲟研究所已累计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在李志远看来,虽然通过人工增殖放流、生态调度等方式,增加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但人工技术毕竟只是辅助手段,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是保护和改善长江全流域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指出,如果以50到100年的尺度来看待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会令人触目惊心。50到100年,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为了一地、一时的发展而采取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必定会付出代价、尝到苦果,而且其中有些后果是无法逆转的。
实际上,长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只是一个缩影。专家表示,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设,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受到一定损害。同时,长江流域污染排放总量大、环境风险高、环境承载总量不堪重负,部分区域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尖锐等问题依然存在,长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长江‘病’了,我们这两年一直在对长江进行体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局长马水山表示,目前,长江依然存在着滥采、乱占、乱排的“病症”。整体上非法采砂、大规模采砂在长江干流基本绝迹,但非法采砂依然时有发生,长江岸线乱占、污水乱排问题依然严重。
马水山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展了专项核查行动,对长江流域8802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鉴定核定了6092个规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对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水源区和自然保护区域里面核心区的58个规模以上的入河排污口提出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已整改52个,还有6个正在整改。
此外,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注意到,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一个严峻问题。
3、激发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用转型发展成果提升大保护水平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万里长江,如同一条巨龙,从青藏高原奔向东海之滨,浩浩荡荡。
如今,面对依然严峻的长江生态环境形势,应如何激发社会各方力量、各个主体参与到长江大保护中,形成共抓大保护的合力,进而治好长江之“病”?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关键在于‘共’字。”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说,要加大流域环境监控力度,在共抓大保护的实际行动中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到共商、共抓、共建、共享。同时,要深化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在内的体制改革,完善一体化发展决策机制和咨询机制,创新上中下游联合治理模式,实现沿江执法无缝对接,避免违法行为利用地区管辖权的变化而逃避法律责任。
成长春认为,沿江省市要按照中共中央统一部署,重新思考和规划长江岸线的节约集约利用,让生产岸线让位于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只有激发全社会形成抱团力量,采取共同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共抓大保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国家发改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周小棋指出,要给长江“治病”,首先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的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社会风险。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源头上提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再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周小棋表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尤其要加强长江城镇污水的治理,加强化工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长江船舶污染治理,加强尾矿治理,让长江母亲河尽快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治江理念上,要由开发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实现以保护为前提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谐长江、美丽长江’建设。”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马建华表示,力争到2020年,长江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与城乡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初步建立,水生态文明与河湖健康保障格局基本形成,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要用长江大保护来推进转型发展,用转型发展成果来提升大保护水平,最终实现长江保护与发展的双赢。”张波说。
(本报记者 刘坤 夏静 周洪双)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