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夏秋之交,穿行在运粮湖管理区肥沃的土地上,一片片虾稻共作田间虾红稻绿,一座座钢架大棚里瓜果飘香,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幸福的笑容呈现在农工脸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该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循着打造实力农场、特色农场的轨迹,今年以来,该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该区农业生产实际,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持续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高质、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建基地 规模经营提效益
驱车行驶在该区魏岭办事处,田成方、林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破解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田块较小、基础设施标准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围绕优质虾稻、花卉苗木、大棚西瓜、水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该区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分步进行实施的原则,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对农田、林网、道路、沟渠进行改造,建设现代农业基地。仅今年,共安排资金75万余元,疏挖沟渠20条17894米,维修灌渠7100余米;大力开展土地平整和道路硬化,种上绿化树木,开展沟渠清淤,涵闸、泵站维修,隐患整治等多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总投资750余万元的五支沟1200米生态整治工程和运粮河沿线5座病危涵闸重建项目,现已完成招投标及合同签订工作,即将进场施工。
受益于基地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规模化的高标准虾稻田,51岁的魏岭办事处胜利队农工周英龙承包的573亩虾稻共作田,今年上半年仅虾的收入就突破了170万元。
目前,该区虾稻共作面积共4.2万亩,万亩连片基地4个。夏粮种植面积1476亩,花卉苗木2300亩、再生稻2000亩、大棚四季西瓜413亩、药材100亩、大棚蔬菜450亩、湘莲200亩,青蛙、水蛭、泥鳅和螃蟹等特种养殖260亩。上半年,全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6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00元。
育主体 产业带动促增收
走进湖北绿亿园农产品有限公司繁忙的甜玉米生产车间,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将刚生产出来的甜玉米装袋封口。
友爱办事处友爱队农工张春妹是现场装袋工人中的一员,今年50岁的她,自从2012年与湖北绿亿园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种植合同后,她家种植的甜玉米都销往这里。
张春妹告诉记者,种子、技术、肥料都由绿亿园提供,不仅销路不用发愁,一亩地稳产增收在400元左右,而且农闲的时候自己还能到绿亿园上班,增加不少收入。
成立于2011年的湖北绿亿园农产品有限公司,是该区招引的一家以果蔬精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通过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科研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共发展带动全市2.5万农民专业种植果蔬。
“每年我们都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以订单形式来进行合作,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目前我们加工的速冻玉米、青豆、毛豆以及手抓饼,每天都有120吨的出货量,今年上半年实现产量6000吨,产值4500万元,带动农工人平增收300元以上。”公司董事长李弥增介绍。
近年来,该区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和培育力度,更好地发挥其支农带农作用,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带动辐射能力。一批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崛起,成为该区农业产业发展引擎,促进农业持续增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强服务 科技兴农增动力
“全程机械化,农忙不再忙。”8月5日,见到南湖办事处肖邓队种粮大户邓三元时,提起农业全程机械化的好处,邓三元连连称赞。
今年51岁的邓三元经营着百余亩虾稻田,往年水稻插秧基本靠人工,两个人插秧一天不到两亩,现在机械插秧,一天能插50亩。如今的邓三元从插秧到收获,水稻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部使用机械,不单每亩省下三四百块钱,而且机种机播节省了他春耕秋收的宝贵时间。
今年以来,该区强化了农业科技服务,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作用,通过作业补贴、购买服务、培训指导等方式,积极推广省工省时省钱的机械化种植模式,提高亩平产出效益。同时,结合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组织农业部门邀请水产专家和养殖能手,开展集中讲课和现场培训。上半年组织培训已达150人次,发放技术信息资料3000余份,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单2000份,确立科技示范户58户,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引领的效果。
“下半年,我们将科学规划各个主导产业的布局,抓好虾稻共作、特色种养、双季稻和大棚蔬菜等基地建设;继续探索高效种植养殖新模式,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完善农产品溯源机制,进一步强化科技服务,全面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品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确保职工增收。”该区党委书记赵国毅说。(潜江日报记者 王秋高 通讯员 严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