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先——潜江绿色发展腾出新空间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随着城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驱动,城市绿地面积不断萎缩,如果缺乏正确指引,就会陷入发展迷失。所幸潜江通过退田还湖、植树补绿、亮点打造等措施,充分挖掘、创造、保护生态文化资源,不断恢复绿水青山,腾出绿色发展新空间。

全民创森,打造绿色精致城市

5月的潜江返湾湖水天一色,候鸟成群,一场马拉松事亮出最美乡村赛道;

美丽的兴隆河畔碧树参天,尽显生机,以市树水杉为主的风景林带形成潜北生态绿链;

在东荆新区,总投资3亿元的紫月湖城市中央公园正紧锣密鼓建设中,以东荆新区道路为网架,我市着力构建城市绿化新格局。

近年来,潜江以“三大亮点片区”建设为依托,大力实施精品绿化工程,城市逐步呈现出“精致”韵味。

滕头紫玉兰花卉苗木基地

后湖管理区围绕国际马拉松赛道及辅道绿化,栽植绿化苗木7000多株,让“跑在林间 赛在水间”在世人面前优雅亮相;杨市办事处购绿化苗木2万多株,高标准绿化五支渠、县河、城南河,为东荆新区建设植绿添彩;总口管理区实施园区路网绿化,栽植法桐、银杏3000多株,提升园区环境承载力……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地筹措资金,精心组织,突出亮点,共打造出植树造林示范样板50多个。

记者从市林业局了解到,按照创建国家、省级森林城市标准和要求,2017年,我市共完成包括宜林地与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在内的人工造林39777.82亩,占市下达计划任务3万亩的132.6%,占省下达计划任务9000亩的442.0%。在全省“绿满荆楚”行动检查验收中,合格率达99.7%,位居全省前列。

2018年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36100亩,占市下达计划任务3.5万亩的103%。

古树名木调查

此外,2017年5月-10月,我市调查统计出24株古树。其中,二级古树3株,三级古树21株,这些遍布在乡村的原生植被、古树名木将被大力保护。

河湖治理,构建水生态文明城市

自2014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潜江不断优化水空间、节约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提升水环境、保障水安全,试点考核指标完成率达100%。

南门河3号湖

在城市核心区,我市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治理,引一江清水入城,使百里长渠、县河、城南河等水系串联互通,水体置换速度由原来的3天缩短到1天;一、二、五支渠通过控源截污治水焕然一新。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为群众创造出一处处生态美景。

在城市周边,我市分批分区在城南河、百里长渠沿线乡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百余座,将河湖保洁纳入农村生活垃圾精准治理工作中,黑臭和丧失使用功能(劣于Ⅴ类)的水体基本消除。

返湾湖

2011年,返湾湖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时,湖域面积仅存不足7000亩。2017年,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我市斥资21亿元启动返湾湖生态修复工程,退田还湖、渔民搬迁、水上拆围……湖域面积一年增加1.3万亩。

不仅如此,在兴隆河、白鹭湖等河湖沿线,我市大力实施退人、退房、退田、退塘和还湖、还水、还湿地“四退三还”工程,分期退田还湖2万亩,关停拆除养殖场895家,关闭取缔排放不达标企业52家,依法查封采砂“三无”船只10艘,全市湖变大、水变清。

释放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我市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升到93.3%,地表水水质优于Ⅲ类水的比例在66.7%以上,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而河湖生态系统的恢复,迎来了全球濒危物种青头潜鸭、黑鹳等珍稀鸟类栖居。

白鹭湖管理区虾农捕虾

返湾湖亮点片区游客如织

在优质水源的支撑下,潜江小龙虾养殖面积发展到65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46%。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出口创汇1.5亿美元,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兴隆大坝将汉江水位抬高了4-6米,年发电量达到2亿度,相当于全市6%的用电量;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兴隆河水利枢纽、章华台湿地花海等生态景区,每年吸引来潜游客近69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超4亿元。

环境质量的改善,让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攀升。随着“美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系列活动的如火如荼开展,潜江民众逐步树立了绿色生活理念,形成了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风尚。

潜江将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得城乡各美其美,天蓝、地绿、水清的“高颜值”绿色屏障让潜江屡获“生态红利”,成为地方发展新阵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