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工匠”为湖北代言

云上潜江报道 主持人语:奋斗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梦想。5月9日,首届“湖北工匠”表彰大会在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备受瞩目的“湖北工匠”榜单出炉,来自潜江的徐东、平志同等6人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本期视点,记者带您一起领略用光辉业绩书写人生华章的“潜江工匠”们。

“采油状元”徐东


徐东,36岁,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采油工人。

对于徐东来说,走上采油岗位是一个偶然。17年前,徐东因转岗而走进基层采油一线。刚转岗时,徐东面临的是一个陌生而庞大的新世界,他没有技术,更没有经验,只能凭借自己不服输的劲头去摸索、去请教。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多年来,他不仅把本职工作干得很出色,而且还自学完成了输油、注水等技能,成为单位里的“多面手”。

2011年,江汉石油管理局举办了一次技能大赛,徐东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决心用这次机会证明自己。然而在备赛期间,他因一次意外导致右眼更换晶体,造成视力严重下降。周围的人纷纷劝他放弃,但他不顾病痛坚持完成比赛。此后徐东不顾长时间用眼的胀痛,坚持每天在电脑和制图板前练习9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了采油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采油状元”。

近几年,石油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受到了严峻的影响和挑战。企业如何生存,效益如何提升?徐东意识到,改革创新是迎来欣欣向荣的惟一途径。

对于如何创新,徐东给出的答案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2014年,针对北部油区油井偏磨跑油的难题,他多次跑现场、查资料,虚心向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请教,结合自己所学的机械设计与机械制图专业,自行设计加工出了38mm光杆盘根盒,不仅有效解决了难题,还促进了油井清洁生产;2015年,他参与的发明成果《挂片装置的改造与应用》在清河采油厂联合站、南块站、角四站等站点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该成果荣获2016年湖北省石油化工技师协会成果一等奖;2016年,针对现有机器保养技术落后的弊端,牵头带领技师骨干们合作将抽油机保养设备进行了改进,以清河采油厂为试点进行推广,并得到前线班组的一致认可,该改进成果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委员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徐东正是凭借自身的卓越能力实现了创新发展的优异成绩。近年来,他发明的《井口防盗装置》《测腐蚀挂片装置改造与应用》《一种立式高压自动加药泵》等成果获得5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在采油厂推广应用后目前累计创效300多万元。(潜江日报记者 赵天祥)

“钳工能手”平志同

平志同,30岁,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压控设备分厂副班长。

2006年6月,18岁的平志同从荆州技校数控车工专业毕业,当跨入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大门的第一天,却被分配做了一名装配钳工。进入工厂,住在单工楼里的他过起了“三点一线”的生活。

然而,平志同却是一个喜欢琢磨事儿的人。一次,他一边拧动螺丝,一边仔细观察链条与链轮连接部分是否处于同一平面,独自解决了一个问题。后来,他又独自解决了修井机换挡时卡阻等问题。“原来,钳工还是蛮有学问的。”不到一年,平志同掌握了装配钳工的基本操作,成为修井机分厂能独立顶岗的青工。

2012年,平志同通过层层选拔,代表江汉油田参加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素有“万金油”之称,对于锉削、锯削、打孔、划线等基本功要求非常高。恰恰是半路出家,平志同平时只注重装配,忽略了基本功练习。期间,他见识了众多钳工好手的“绝活”。

在职工大学封闭式培训期间,平志同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课程表,定下一个个目标。他从练习锉削的稳定性开始,把装满水的水杯放在平板锉上,要求锉削时水不溢出,一天十几个小时,胳膊酸、肩膀麻,手上的血泡钻心地疼。最终,他一举拿下了湖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第二名,同年获得“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组铜奖,被授予“湖北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此外,他还先后获得湖北省行业技术能手、2014年湖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等荣誉。

平志同说,举重若轻,缘于平时“超高压”锻炼。一次,LC290连续油管作业车在进行工业试验时,油管突然发生断裂,送回分厂修理。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活,不仅要保证焊接强度、装配精度,还不能伤害到管壁。接到任务后,平志同却轻松地拿下了这个紧急任务。

如今,他不断积累电控和钳工知识理论、加强技能训练,争取早日成为一个既懂装配,又会制造和设计工具的多面手。(潜江日报记者 谢承威)

“数控专家”肖治军

肖治军,39岁,中石化江钻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井下动力钻具厂新工具车间班长。

作为一名数控车工高级技师,他先后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技术能手、湖北省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首届“江汉工匠”等荣誉。

“厉害了,湖北!我们赶上了大国工匠的好时代!”5月9日,肖治军从武汉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参加完首届湖北工匠表彰大会暨技能中国行2018-走进湖北活动,再次点燃了他勇攀事业高峰的雄心壮志。

1999年12月,肖治军从火箭兵退伍转业分配到位于周矶办事处的原江汉机械厂普通车工岗位。从进车间第一天起,一支笔、一个小笔记本就从未离身。肖治军跟着师傅苦练基本功,很快成为了一名全能机床工。

2002年,厂里引进了2台数控机床,当时厂里还没人会操作。凭着一股韧劲和钻劲,肖治军第一个掌握了数控机床的运行原理和编程方法,并在几年间逐渐成长为技术精湛、知识全面的 “数控专家”。

2010年,江钻井下动力钻具厂主打产品螺杆钻具生产线开始组建,相继引进了多台(套)进口数控设备,操作系统相当复杂,急需高技能数控操作工,喜欢钻研和挑战的肖治军承挑重担。

在投产初期,有一次,螺杆钻具零件传动轴壳体在数控车床上加工管螺纹时,螺纹表面经常出现明显的颤纹,一个班干下来还会损失单片50元的抛光片4-5片。肖治军连续2天蹲守在设备旁边,最终成功消除了工件颤纹问题,并提高加工效率30%,每月节省抛光片2200元。

近两年来,肖治军把培养后备人才当成他的一大重任。他先后编写了《开机操作顺序与简图》《设备操作指导书》《编程与调试》等13项培训教材,“肖治军创新工作室”取得优化防护罩、数控管车润滑管道改进、改善传动轴加工程序优化等30余项成果,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车间员工一专多能工达到80%以上,重点工序标准化操作符合率达100%,产品一次加工合格率达99.7%。(潜江日报记者 谢承威)

“皮影艺人”杨春霞

杨春霞,35岁,园林办事处红军路社区居民委员会皮影戏传承人。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在2017年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上,市群艺馆职工杨春霞凭借精雕细琢、制作精良的皮影作品《姜皇后》勇夺金奖。向全省展示了我市江汉皮影艺术制作的成就。

杨春霞对于皮影艺术的执着从13岁就开始了。杨春霞父亲刘年华是国家级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家族七代的皮影世家。作为80后的她,自幼耳濡目染。

好的皮影选皮至关重要,杨春霞从选皮、制皮上要求十分严格,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安装等所有制作程序更是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20多年来,杨春霞不疾不徐地将作品水平发挥到极致。

2012年,杨春霞和父亲开始着手进行皮影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制作了《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行话集成》《皮影雕刻》《楚影精粹》4本著作,成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料。父女俩还共同建立了武汉育才怡康小学江汉平原皮影戏传承基地、潜江市机关幼儿园传习所、喻家台社区刘年华皮影雕刻大师工作室。多年来,在杨春霞和父亲的积极努力下,传承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杨春霞指导的少儿皮影剧《司马光砸缸》获江汉油田石油艺术节少儿组一等奖;2011年,《军民一家亲》获得湖北省幼师技能大赛最佳才艺奖;2013年,《拔萝卜》获得武汉市楚童杯一等奖;2016年,《仙鹤与狐狸》获得武汉市“小时候·我们都是戏剧大师”最佳才艺奖……

“今后我将从老一辈艺人手中接过接力棒,为这一独具民间特色的技艺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皮影艺术传承下去。”作为皮影传承人,从学习到推广,杨春霞一直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路上,致力于将皮影艺术发扬光大。(潜江日报记者 贺佳丽)

“烹饪虾王”郝新

郝新,35岁,虾皇集团餐饮服务公司厨师长。

“我是学烹饪管理专业的,凡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我相信,没有不能做到的事,只看你想不想做、要不要做、敢不敢做!”从事餐饮行业已有17年的郝新说。

从厨多年的他造就了一流的厨师队伍和优秀的管理团队,对于厨房的管理和饮食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营思路,他有着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在厨部里,他要求“十不准”:刀工不精、不准出品;味道不正、不准出品;温度不够、不准出品;火候不到、不准出品;菜肴不齐、不准出品;菜肴不洁、不准出品;份量不够、不准出品;颜色不亮、不准出品;装盘不美、不准出品;器皿不整、不准出品。

工作中他始终追求厨德、厨艺、厨绩,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长期实践新品开发,如:泡椒小龙虾、万龙戏珠等特色菜。郝新的目标是采百家之长,做精美菜肴。他认为,应该走在时间的前面,不能去等市场,而应该去找市场;多交流学习,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坚持不懈地做好创新和推广工作。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2015年,郝新参加湖北省生活服务业职业技能竞赛荣获“中式烹饪金奖”;2016年,被授予“潜江小龙虾烹饪师”“中国烹饪名师”等称号,被评为中国饭店协会潜江分会执委,中国饭店协会青年名厨委委员;2017年荣获“虾香稻虾王争霸赛”金奖,被评选为“湖北省首席技师”。(潜江日报记者 贺佳丽)

“油井神医”陈飞

陈飞,41岁,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江汉采油厂工人。

在他的心里,用汗水浇灌的青春才是最亮丽的青春;在他的脑海里,抽油机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就是20年如一日,默默工作在生产一线的陈飞。

1997年,陈飞从江汉油田技工学校毕业后, 就一直在采油一线工作。他在工作中处处留心,白天跟着师傅上井时,就把井上出现了什么情况,别人是怎么处理的,都一一记在笔记本上,晚上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细心揣摩。多年来,陈飞记录下了无数个油井生产运行参数,绘制了上百张井站工艺流程图,练就了一身的绝活。只要油井出现问题,很多时候他通过“望、闻、听、摸”就能发现毛病,迅速解决,同事们赞誉他为“油井神医”。

科技要发展,创新是关键。在采油厂,“创新”成了陈飞的代名词。目前,陈飞已经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实际新型专利7项、江汉石油管理局QC成果二等奖2个、青工“五小”成果二等奖2个、江汉采油厂“五小”成果一等奖5个。这些成果解决了生产难题,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累计创效200多万元。

“大家平时工作都很辛苦,可是看到问题一个一个被攻克、被解决,大家也体会到工作很快乐,有意义,劲头也更大了。”陈飞说。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技术骨干,陈飞认为,在工作中既要像面旗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好团队先锋;也要像把火炬,无私燃烧自我,温暖和照亮他人。他说:“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利用各种技术培训帮助大家学习,带领自己周边的人在技术上共同进步。”

今年41岁的陈飞,先后荣获中石化技术能手、岗位练兵能手,江汉石油管理局双文明先进个人、模范共产党员、采油工匠等诸多荣誉。(潜江日报记者 赵天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