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处境堪忧
或深灰或白中带粉的身躯,轻盈地拱出曼妙的弧线,带起晶莹的水花,嬉戏间脸上挂着俏皮的微笑。
5月8日,我国首个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人们将视线投向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国际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
从曾经终年可见到仅存4000余头,相关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近岸河口生态系统食物链金字塔尖的生物,白海豚这一生态系统指示物种的“落寞”,也给围填海等涉海工程敲响了警钟。
“那年春天的清晨,我正在伏案疾书,楼里一阵雀跃,‘快看!白海豚!’‘哇,有3头!’只见人们拉长了脖子往窗外凑。”多年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工作人员庄黄腾仍难以忘怀与白海豚的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邂逅。
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与大熊猫、华南虎属同级别的珍稀濒危物种。
庄黄腾生活的城市地处厦门湾,白海豚曾终年可见。上世纪90年代,在海洋三所研究员黄宗国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对厦门海域白海豚的数量进行大规模摸底调查。数据显示,该海域白海豚的数量仅60头左右。
为深入了解我国白海豚分布情况,2010年,海洋三所王先艳博士和同事辗转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沿海,通过咨询渔民、目视观测、拍照、声学方法等手段,开展了我国首次比较全面的白海豚分布调查,基本勾勒出白海豚分布图。
“目前正在开展的白海豚全国普查,将进一步摸清不同种群的数量。”但王先艳估计,即使在种群最多的珠江口海域,白海豚的数量也仅为2500头左右。
作为近岸河口地区生活的物种,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过25米,5—25米水深的河口海域是它们最喜欢的生活环境。
遗憾的是,该区域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合。
各种海洋开发活动和增加的航运船舶,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白海豚的生存空间,这被认为是导致白海豚数量骤减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填海围垦、港口航道、海底隧道爆破……近岸河口地区的涉海工程,已永久侵占了厦门湾120平方公里的白海豚栖息地。噪音、污染不仅让白海豚逐渐失去“安全感”,甚至变得警惕、闪躲。
野外调查时,王先艳发现,有的海豚个体背鳍被螺旋桨打掉了,有的上颚或者下颚被打掉了,有的周身伤痕累累。
从2009年开始,海洋三所联合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单位,通过调查跟踪,建立起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个体识别数据库。
2011年,全国首个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在厦门建立。
“要保护白海豚,关键是加强对其栖息地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强涉海工程对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的影响评价。”王先艳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自己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是以现有的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为基础,根据厦门湾现有的渔业资源及空间分布,开展厦门湾白海豚承载力调查,并通过微塑料、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监测,全面评估白海豚及其栖息地环境的健康状况,为保护白海豚提供基础数据资料。(陈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