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儿游 稻花香——潜江虾-稻产业链观察系列报道之二

云上潜江报道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铺陈出水乡园林田野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这是我市“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经过18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我市小龙虾产业不断壮大,虾-稻产业从业人数已超10万人,2017年全产业链产值已达到230亿元。“一只虾”“一袋米”正逐步成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

抢占小龙虾苗种育繁制高点

春末夏初,位于高场办事处的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技术员们正将种虾放入育苗池,为人工育苗作准备。

“把来自不同地区的公虾和母虾按不同的比例分好放入池中,再通过人工育苗繁殖出最优质的虾苗。” 中心技术员向记者介绍。

曾几何时,我市小龙虾繁殖主要靠投放亲虾自然繁殖,“人放天养”,这种自然繁殖模式在种虾的交配、产卵、孵化及幼虾存活率等方面都受到天气影响和制约。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早在2005年,我市水产部门与省水产科研所合作,开展小龙虾人工繁育攻关。历时5年,成功探索出人工控制光照、水温、水位、水质、投喂“五位一体”的人工诱导法,小龙虾批量产卵获得成功,填补了我国小龙虾人工繁殖的空白。

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

“小龙虾产业链有多个环节,苗种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小龙虾后续养殖加工的产量和质量,巨大的市场需求倒逼育种科研加快步伐。” 省水产科研所高级工程师舒新亚如是说。

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苗种选育繁育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依托莱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立的省小龙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应运而生,将年选育优质虾苗一举提升至30亿尾的规模。

与此同时,莱克公司还和中科院合作建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整合科技资源,力争培育出小龙虾优良品系,实现小龙虾良种选育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的攻关突破。通过引进国内外优良的小龙虾亲本,进行多样性基因鉴定,用分子标记技术构建核心育种群体,进行良种选育。

“我们将培育出生长提速15%、个体增大30%、抗病能力强的小龙虾新品系,小龙虾年繁育能力达到100亿尾,促进小龙虾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莱克公司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

生态“虾稻”成抢手货

车间流水线上,一袋袋“水乡虾稻”大米鱼贯而出,很快被装箱上车,等待发往省外。这是记者在巨金米业有限公司里看到的一幕。

由“虾稻共作”模式生产出来的虾稻米是我市的优势特色产品。巨金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斌介绍,在需求旺季,公司每天都要向全国市场外运大米,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对“水乡虾稻”品质的肯定。

在“稻”上尝到甜头的,还有千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军。2012年底,刘军成立湖北虾乡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00多万元引进大米加工设备,注册“虾乡稻”商标,将无公害大米全面推向市场。

一经面世,“虾乡稻”就凭着优秀品质获得第十届武汉农博会金奖,企业也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虾乡稻”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虾稻米缘何成为抢手货?生态绿色是关键。

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

“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合作社将继续突出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理念,为我市虾-稻产业800亿战略目标再立新功。” 刘军信心十足地说。(潜江日报记者 王亚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