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潜江跃龙门——我市争创国家高新区系列报道 一

云上潜江报道 3月6日,北京传来捷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潜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起步到产业繁荣,一座科技新城在水乡园林这块热土孕育而生。

高位推进,创建再现“潜江速度”

2013年,我市启动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

2015年,潜江获批省级高新区。

2018年3月,正式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年三级跳,从不可能变成可能,从可能变成现实,这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创建之路,体现了敢于担当、勇于干事的“潜江作为”和与时间赛跑的“潜江速度”。

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一次化蛹为蝶的蜕变,是一次鱼跃龙门的挑战。然而,要从众多申报的高新区中脱颖而出,创建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2013年7月,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黄剑雄带队,赴科技部拜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潜江争创国家高新区的想法。万钢听后十分高兴,他鼓励潜江要进一步苦练内功,加大高新企业引进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吃下这颗定心丸,我市迅速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了高新区“以升促建”工作整改方案,将有关问题分解到责任部门,设定整改时限。五年时间,共投资数十亿元,完成了高新区“三纵三横”骨干路网、供电供气设施、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气体岛等一大批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项目,园区软硬件设施全面完善,平台承载功能极大提升,为成功创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来,我市一边抓基础建设,一边积极向上争取。市委书记黄剑雄多次带队赴武汉、北京对接省科技厅、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为我市创建工作把脉问诊。创建专班常年驻扎北京、武汉,紧盯目标,精准对接,及时掌握工作动向。

“按照惯例,国土资源部的批文要3个月才能下来,而我们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拿到批复。”市政府办公室工业科科长江诗炜介绍,在创建专班的眼里,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也是一场输不起的决战。国家高新区申报截止前的最后那段时间里,市委书记黄剑雄坐镇后方,每天亲自了解、协调、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的部委会签工作,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潜江以超常规速度完成了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四部委会签审核,成功进入国务院审批程序,成为全国唯一挤入2016年度创建批次的地方。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凭着这股韧劲,如今,捧回这块金字招牌,潜江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众志成城,精准突破补齐短板

创建国家高新区,关键在夯实自身基础,难点在补齐短板。

在预检中,我市高新区建设管理体制不顺、产业升级不深等问题凸显,绊住了潜江创建的脚步。

不破不立!

“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坚持高新企业培育不动摇,坚持转型升级发展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改革不动摇,坚持基础配套建设不动摇。”市委书记黄剑雄坚定的表态,凝聚起全市人民的共识。

——从无到有,理顺高新区管理体制。建立“充分授权、封闭运作、属地管理”的精简高效管理机制,做到领导、规划、管理、招商、建设五个统一。

——从小到大,做强高新区优势产业。立足潜江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提升优势支柱产业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层级,推动四大主导产业、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完善新经济产业促进体系,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力打造潜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引爆点。

——从零到整,集聚高新区创新要素。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形式多样的企业创新平台;高标准规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不断拓展孵化平台的功能;加快创新型人才引进,全力打造“人才特区”;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构建畅通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渠道;建立对孵化平台、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园区拉开骨架,产业高度聚集,结构不断优化,效益逐步显现……以升促建的红利正在释放。2017年,我市获批高新技术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01亿元,较上年同期57.93亿元增长74.35%,占GDP比重为15.03%。

数字背后,是越来越清晰的思路:潜江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新科技是永续动力。

壮志绘宏图,大略谋发展。潜江高新区正以“高”立意,挥写华彩篇章;以“新”作笔,描绘崭新画卷。(潜江日报记者 成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