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建设,让脱贫路更宽

云上潜江报道 冬日暖阳,美丽的潜江经济开发区·竹根滩镇沙街村和谐而又宁静。

这里,曾经是一个以贫困而出名的村子:人均耕地不到1亩,2015年人均收入居全市倒数第四,贫困人口比例高达30%。落后的交通条件,薄弱的基础设施,脏乱差的人居环境,成为村民心中抹不去的痛。

该村支部书记张书义告诉记者,由于村级债务大、人均耕地少,尽管离镇区仅有5分钟车程,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导致5分钟的车程走得相当艰难,更别谈摆脱贫困了。

如今,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该村坚持以扶贫开发为总揽、突出人居环境改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实施设施建设扶贫。先后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实施老路加宽改造工程、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新村河渠边坡护衬砌工程、自来水管网改造升级和入户安装、太阳能路灯照明改造工程以及开展下水道、排水沟及盖板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等。

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脱贫在其中。“3间破平房翻新重建,村里的路修好了,环境变美了,自己出门也方便,种的作物也好运送出去,致富的劲头更足了!”该村三组贫困户谢从波老人谈起村里的变化,感激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渔洋镇高湖村地处东荆河旁,作为渔洋镇最贫困的村之一,2105亩耕地,要么是沙地,要么夹在两条河中间。该村最重要的灌溉渠三支渠,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没有大规模疏浚过,导致耕地“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针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标准低,基础薄弱的实际,我市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泵站更新改造,排水沟港清淤疏通工程,解决了平原湖区排水体系不健全、农田遇雨易受渍害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系数和农业用水利用效率。

“三支渠疏浚了,家里过去撂荒的田种上油菜、小麦,12亩地增收几千块钱没问题。”站在疏浚完毕的三支渠旁,高湖村村民樊友旺喜不自胜。

自全市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实施村级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精准扶贫,拓宽贫困户的脱贫路。仅2017年,全市共实施122个项目,总投资944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投入3025万元。截至目前,122个项目中已完工53个,完工率43%

设施齐全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标准合格的村卫生室、绿化亮化的通村公路、明亮宽敞的文体广场、安全舒适的居民住房、清洁卫生的农户饮水、通组入户的广电通信光纤,成为扶贫道路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记者 王秋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