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党建工作大抓基层大抓支部

楚天都市报讯楚天都市报记者蔡青陈咏通讯员王本伦

这些年,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有很多党员离开了“家”。今年7月,潜江市实施“党员安家工程”,1300名党员找到了党支部,重新过上了组织生活。

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说:“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履职能力、带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才能打造潜江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满生机的经济生态,水清地绿的自然生态。”

党员小书包,服务群众好指南

7月底,在宜昌工作的潜江籍党员丁开会收到一份特殊礼物:他老家潜江小东门社区的党总支书记许铁军,给他送来了“党员小书包”。书包里,装有党徽、党章、笔记本、服务群众指南及有关学习资料。因为工作,他很少回家,为了让丁开会过上党组织生活,许铁军特地赶到宜昌,给他送来小书包,并指导他学习。

丁开会特别开心地说,有了这个小书包,心里就有了主心骨。既可以对照党章学习和提高自己,还可以根据指南服务群众,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小棉袄”。

这些年,由于企业改制等原因,像丁开会一样,有很多党员离开了“家”。有的党员未来得及转移组织关系或暂不愿意暴露党员身份成了“隐性党员”,有的组织关系存放在自己手中成了“口袋党员”,有的甚至成了失联党员。

今年7月,潜江实施“党员安家工程”。

潜江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对于工作地、生活地变动或其他原因,根据党员意愿和就近便利原则,统一将组织关系转入其户籍所在地、居住地或现工作地所在基层党支部,为他们重新“安家”,确保每一名党员不离队、不掉队。

“我们把党组织关系转到了社区这个新家,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感谢组织的关心,以后一定得做好群众的表率。”园林办事处西堤社区党总支第四支部71岁的老党员樊孝宽,在8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中感慨地说:“在社区安了家,我们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有了保障。”“党员安家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1300名党员找到了党支部,重新过上了组织生活。

党员勤上门,基层支部成堡垒

在潜江城区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这样一块宣传牌,上面写着群众服务热线6712980,谐音是“一按就帮您”。

这个热线电话,是该市园林街道办开通的群众服务热线。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拨打这个电话。街道办按照区域,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反馈到社区,由社区安排党员上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渠道得以通畅。

红庙社区的王爹爹今年70多岁了,儿女都在外打工。家里平时换个灯泡,通个管道,都成了困难事。自从这个电话开通后,王爹爹一拨电话,就有人上门帮忙。

在潜江,党员上门服务百姓已蔚然成风。群众新入村(居)必访、村(居)民搬迁必访、群众生活有困难必访、群众对党委和政府有意见建议必访、邻里家庭有矛盾必访、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群众必访,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一心干事业。

党员带头干,经济富足民安乐

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说:“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基层党支部充分发挥政治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履职能力、带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才能打造潜江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充满生机的经济生态,水清地绿的自然生态。”

实际上,潜江一直都有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的传统。享誉世界的潜江小龙虾,在成长过程中,处处都有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基层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

2011年,潜江市推行“虾稻共作”,无人愿意尝试。该市的7名党员干部动员亲属试验,3年亏损后,“虾稻共作”趟出成功的路子。

跃进村曾是渔洋镇7个贫困村之一,全村345户有119户是贫困户。为了让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村党支部创新工作思路,将“虾稻共作”作为全村脱贫的主导项目。大部分村民认为养虾麻烦,风险太大,宁愿守着良田受穷。村党支部组织村组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包车赴龙湾镇和白鹭湖管理区参观小龙虾养殖,镇党委书记牵头,镇党委成员、村组干部、基层党员等组成的夜访小组一次又一次地敲开百姓家门,宣传政策,村民思想逐步转变。

如今,该村“虾稻共作”全部成功,每户每亩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高的达6000元,村民生活富足安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