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潜江报道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简政放权,切实把“放管服”作为深化改革的“先行棋”,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最大限度便利市场,提升行政效能,释放改革红利,让市场主体获得更多好处。“放管服”有效地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了市场活力,成为持续推进我市经济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之一。
环节“减肥” 证件“立等可取”
“真是太快了,半个小时就办好了。”近日,何清华拿到“新鲜出炉”的营业执照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5年前自己办营业执照花了一个星期,没想到这次这么快就完成了。“只要资料齐全,营业执照可以当场发照。”市工商局驻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宋莹告诉记者。
宋莹说,“以前办理营业执照需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现在27证合一,审批过程变得十分简单,随之而来的是市场主体激增,今年7-8月,新出证2000多户,是以往同期的3倍多。”
我市在实行“局所通办”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推行“全市通办”工商登记服务新模式,并完善“网上审批”机制,做到程序上优化、时间上快速、服务上从优,极大地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市场主体办照时间实现了“立等可取、一趟办成”。同时,开展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工作,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的指导意见》。
“通过精简审批事项,减税降费等改革,审批提速不少,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了企业负担,激发了市场活力。”市编办负责人说。
既放又收 监督管理不放松
审批环节减少了,市场上企业“百花齐放”,如何避免“泥沙俱下”、放而不乱呢?进一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事中事后监管必不可少。
为了加强监管,我市先后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潜江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和潜江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检查事项清单(试行)的通知》,涉及33个部门,事项205项。我市还开展了全市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清理工作,建立了工作督办机制,计划按照“一月一个督办周期”,分成四个督办周期开展督办工作,确保监管事项2017年底实现全覆盖。
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戴市场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业的票子、供官员兼职的位子”,说的就是“红顶中介”。“红顶中介”通过形形色色的手续、关卡、资质、认证,蚕食着行政审批改革的红利。要想市场健康发展,治理“红顶中介”这一顽疾势在必行。
“我市对市级81项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进行调整规范,制定了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和《潜江市涉企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清单》。同时督促部门自查整改,行业协会及时开展‘五分开’脱钩,推进具有中介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脱钩改制,对在中介机构兼职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了清理,切断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的利益链条,着力问责处理一批关键领域中介案件等专项检查,着力斩断‘红顶中介’利益链,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市编办负责人介绍。
优化程序 服务水平大提升
“您按照清单上面的资料准备,收集齐全了交过来,到时我给涉及到的6个单位下达派遣单,统一时间到您工地上去验收。”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住建委窗口主任王小红对前来办理竣工证的客户说。
王小红告诉记者,现在他们的工作方式是改串联为并联,以前是客户将全部证办好了,才能进入下一步,1个项目开工手续办下来往往要1个月。前年,他们重新调整审批程序,集中在一个窗口进行办理,“如果资料齐全,3个工作日就会派人上门对接。”王小红说,程序重新组合了,效率也大大提高。
为方便客户,我市还大力推进“互联网+放管服”,开发应用“网上办事大厅”“行政审批系统”“电子监察系统”“移动APP系统”“政务服务微信公众号”等软件。同时,进一步拓展完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功能,将导航栏中原有部门办事、部门查询等框架内容,拓展为个人办事、企业办事、部门查询等栏目,对36个部门的审批服务事项按照个人办事、企业办事进行了分类清理。还与环保、民政、国土、工商等部门审批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对接,逐步实现了部门与窗口、中心与窗口、窗口与窗口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