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思维开展工作 法治成社会治理最优模式

运用法治思维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

法治成为社会治理最优模式

法治,是推进平安建设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中央综治委主任孟建柱指出,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具有权责明晰、程序公开、预期稳定的优势。实践告诉我们,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时,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牢固树立依法治理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破解难题,提高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法治化水平,推动平安中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责任层层落实奖惩分明

因社会治安出现问题,2014年7月,安徽省综治办约谈了被关进“笼子”的马鞍山市雨山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随后,雨山区四大班子启动调研,查摆问题、分析研究,作出整改方案,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

所谓“关笼子”,即安徽把发生比较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尚不够一票否决的县(市、区)进行重点管理,由省综治委(综治办)直接联系,限期整改;取消相关领导当年评先受奖资格,记入领导干部实绩档案。截至目前,全省已先后8批对34个县(市、区)实行了重点管理,各市也普遍建立了重点管理乡镇(街道)制度。

实践证明,凡是平安建设搞得好的地方,一定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比较到位的地方。

近年来,各地严格落实中办、国办《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规定》,将综治领导责任制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作为“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来抓,切实肩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确保一方平安的重大政治责任。

浙江省2004年部署开展平安浙江建设,13年来省委书记一届接着一届抓,一手抓经济报表,一手抓平安报表,实现富民与安民并重,成为全国最安全省份之一。

北京、河北、江西等10余个省市出台规范性文件,对年度综治考评合格或优秀的单位,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至两个月工资的一次性奖金;实施综治责任督导和追究措施6000多次,确保压力层层传到、责任层层落实。

福建龙岩创新“四维工作法”,即量身定责法,各县(市、区)各行业系统分别制定个性化综治领导责任书;刚性问责法,订立史上最严厉的涉爆涉矿、电信网络诈骗等一系列查究办法;精准亮剑法,在全国率先建立综治负面清单信息系统;共享激励法,开展实行“三个10%”平安惠民政策,织牢综治责任网,打造全省最具安全感地区之一。

与此同时,各地完善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机制,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分领域、分行业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党委政法委、综治委等发挥统筹协调、督办职能作用,促进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诸多跨部门、跨领域问题的解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局面。

在法治轨道上解决纠纷

一方讨债不成反被羁押,另一方被打伤未获赔偿,当事双方都不满意,多年到处信访。湖南益阳将此案作为2017年执法监督和律师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第一案,通过详解各种法律程序的诉讼风险,陈清利弊,最终促使双方调解结案,握手言和。

曾经,诉讼与信访交织、法内处理与法外解决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导致一些群众“信访不信法”甚至“弃法转访”、“以访压法”,最终损害的还是群众自身的权益。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不断完善诉访分离、程序导入、案件办理、终结退出、司法救助、责任追究等机制;北京、山东、吉林等组织动员广大律师积极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全面落实律师代理申诉制度,推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解决,涉法涉诉信访形势不断改观。

湖北恩施精挑知名律师组建政府律师顾问团、处理涉法涉诉和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律师顾问团,提升州、县、乡镇各级部门管理决策的规范化;同时开展“律师进村、法律便民”活动,提供一对一法律服务,积极寻找化解矛盾纠纷和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结合点。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涉外纠纷不断出现,如何依法化解成为重大课题。

针对纠纷数量多、增长快、标的大、法律关系复杂、涉案主题多元等特点,上海浦东自贸区法庭探索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商事争议多元化解方式,引入9家行业协会、商会、专业调解中心依法独立开展调解业务,专门成立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并聘请外籍调解员。近3年来,法庭共委托调解组织调解成功案件602件,标的5.48亿元。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云南瑞丽口岸每天出入境人员4万多人次,车辆1.1万多辆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务繁重。为此,瑞丽建立了6个涉外矛盾调处中心,中心由乡镇政府、司法所、边防派出所、外事、边境村社干部群众等组成,建立翻译、回避和公证人制度,已化解涉外边境民间矛盾128起,成功率98.4%,调处中心被边民誉为边境线上的“国际小法庭”。

依法治理破解各类难题

交通拥堵、出行难,是很多大城市都有的“城市病”。上海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交通大整治——市人大出台“上海史上最严交规”;公安机关在坚持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交通基础智能化、系统化建设;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广泛宣传,营造人人参与支持交通大整治、共建共享平安上海的浓厚氛围。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上海交通大整治效果显现,交通拥堵明显缓和,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分别比整治前下降26.6%、16.9%和43.3%,“滴滴出行”将上海的拥堵排名从第8名降为第18名,群众满意度提高。

海南等地将征地拆迁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畅通司法救济渠道,依法保障被征地拆迁人员合法权益;江苏、湖南等地建立交通违法与个人信用挂钩制度,通过增加保险费、义务劳动等约束交通违法行为;甘肃、江西等地建立医警联动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各地将法治融入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破解各类难题。

当前,网络犯罪已占我国犯罪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而且每年还在大量增加,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的一大毒瘤,也是社会治理的一大难题。

为此,我国建立了由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多方联动治理。上海、吉林、湖北、深圳等地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实行防范、打击、治理一体化,取得了较好效果。

产权制度是保护企业、公民合法财产的基础性制度,对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出台适用物权法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不断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近年来,有关部门围绕人、组织、物、网等基本要素,就建立公民身份证号码、组织机构代码、不动产登记、网络实名制等制度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为加强社会治理基础性工作发挥了重要支撑。

善于从法律层面思考问题,在法律框架内研究解决办法,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能力更强、水平更高、效果更好。(记者 周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