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题:带你剧透未来:中国创新创业者“迭代”现象扫描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周琳 周蕊
当今世界,或许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那么多年龄层次、行业结构、不同来源的创新创业者。
上天下海、探幽烛微、亦真亦幻——9月15日至21日在上海举行的“全国双创周”上,各种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而在其背后,站着的正是众多的创新创业者。他们,释放着想象的澎湃激情,带领我们解开通往未来的密码,更折射出当前国内创新创业的迭起浪潮。
“高管”创业:押注别人无法设计的未来
“1976年,PC兴起将人们从原子世界带入比特世界,我刚刚出生”;“1996年,互联网兴起将比特世界带到空前的繁荣中,我在念大学”;“2016年,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把人们从比特世界带回原子世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成立驭势科技从事无人驾驶前,吴甘沙的身份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他认为,技术的进步20年一个提升,现在正是投身人工智能创业浪潮的大好时机。
对自己创业时点的选择,吴甘沙觉得原因有三:一是技术的成熟度已逐渐走向商业阶段;二是市场的认知度达到相应水准。而重要的是,如果一直待在外企,“会发现自己未来十年的道路能看得清清楚楚,一切都是可预测的,这是‘死神’视角。”吴甘沙说,创业是去押注一个别人无法设计的未来。
目前,驭势的无人车已经在机场、商场等特定场景落地,并计划进入景区和主题公园。在吴甘沙看来,自动驾驶将让共享汽车、无人出租车成为现实,甚至让汽车从交通工具变成移动商业空间,“这种对未来趋势的驾驭,只有创业者才能做到”。
【聚焦】在很多人眼里,跨国企业高管是一个自带光环的工作。不过,在中国创新创业的大潮中,跨国企业高管的“裸辞”创业,不再是新鲜话题。投身创业,让昔日的“高管”摆脱了按部就班,找到了人生另一种可能。他们在跨国企业形成的严格流程管理、组织架构意识,也对创业企业可能出现的“野蛮”生长形成了约束。
“科学家”创业: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
剑桥大学博士,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语音实验室负责人,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作为智能语音公司思必驰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俞凯身上有一长串学术头衔。“除了研究工作,每周还要在学校上两个小时的课。”
在学术界和企业间的角色切换,俞凯表现自如。“创业是因为我觉得研究成果不能束之高阁,认识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但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对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来说,基础创新非常重要,于是我又回到高校。”
从科学家到创业者一路过来,俞凯说,“科学家创业,会碰到两个挑战:一是不知道自己的技术和成果值多少钱,很多事情没法往下谈。二是在开拓市场时,会纠结于技术和产品,到底谁来适应谁。这是不少人没有走下去的原因。”
如今,思必驰的语音技术已应用在天猫、小米的多款智能音箱上,这些成功经历让俞凯觉得,可以把经验分享给更多的创业者。“明星有经纪人,科学家也要有经纪人。我们计划把团队里懂技术、管理和市场的人组合在一起,为创业者提供一系列服务,打造AI生态圈。”
【聚焦】“科学家”创业,目前已成为一股潮流,特别是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学术和产业的界限日益融合。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决定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为“科学家”创业提供了制度保障。实验室产生的研究成果合理合法“走出来”,为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探索了新的路径。
“神童”创业:不拼关系拼脑力
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4岁博士毕业,吴义坚觉得自己“出来混得特别早”;曾在微软、盛大从事管理工作的他,坚决辞去了高薪工作,窝在张江的园区里做面向3-6岁儿童的“陪伴机器人”。
吴义坚创业的初衷非常单纯:利用人工智能设计出陪伴孩子的亲密伙伴,可以和孩子交流,也能教育孩子,让他们告别“低头族”。“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冷门逐渐走向热门,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服务机器人,已经处于爆发前夜。”
吴义坚认为,如今的创业环境与五年前比已经“大变样”:更加高效的投资圈、更加成熟的消费市场、更加灵活的行政审批。创业者可以大胆放开手脚,但“大脑”不能被浮躁的环境所冲刷。服务机器人行业良莠不齐,更考验技术的领先度,不能单纯为了流量进去。
创业以来几轮融资拿到的钱,几乎都花在研发上,“理工男”的直率在吴义坚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说白了就是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懂孩子,而不是更懂资本。”在他看来,“科技创业不拼资源、关系,拼的其实是脑力、智力。”
【聚焦】随着知识经济兴起,高学历人才创业成为社会新的风向。人才集中的北上广深,更成为创业最活跃的地区,2016年这些城市更是包揽了私募股权投资“吸金”排行榜的前四位。
“老外”创业:中国是全球创业者的热土
2001年大学毕业的美籍创业者杨安邦,2005年来上海定居后,创业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成立于2013年人工智能公司seedlink,已经是他创立的第三家企业。
“中国欢迎全世界的人来创业,上海对‘知识创富’的人非常友好。”杨安邦说,公司五名管理层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30多名员工俨然是一个“小联合国”。这家创业公司“安营扎寨”的XNode孵化器,五六十个创业团队中,一半左右以外籍为主。
人工智能是眼下最热的创业领域之一。seedlink的特别之处是,在招聘领域,用人工智能“冷静”、不带偏见的算法,分析来自候选人的音频、视频、文字等信息,对求职者的性格、潜力等进行评估,改变招聘官面试中的“下意识”偏好选择。
创业四年,公司在人力资源领域已经小有名气,与10多个国家的客户建立了合作。“企业有这么快的成长,主要因为我们选择在中国创业,这个快速发展且对外开放的国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聚焦】从海归回国创业,到“老外”来中国创业,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带着国际化基因来中国发展。为了让这些“两边跑”的人打消后顾之忧,上海自贸区内的离岸人才双创基地,专门提供从出入境到企业注册的便利服务。毫无疑问,中国的创新创业不仅是本国经济转型的动力,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
“90后”创业:没有历史意味着没有包袱
很多人说兴趣和工作不可兼得,但“90后”房媛媛却将对吃的热爱变成了事业。为了解决“今天吃什么”,她和朋友创办了公众号“吃啥”,目前已拥有20万粉丝,还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现在工作压力很大,食物是最治愈的东西。在有限的吃饭次数中,希望用户们不要花冤枉钱。我先去试吃,然后大家跟着我去吃就行了。”房媛媛对“吃啥”进行简介,话音自信利落。很少人知道,这个创始人还是一名在校研究生。为了创业,房媛媛曾选择休学一年。2016年她重返校园时,“吃啥”在业界已小有名气。
“90后”创业,可持续性是一个问题,况且自媒体创业的门槛还越来越低。除了做公众号,房媛媛还希望和一些品牌合作,尝试电商模式。她的“野心”是,将创业项目作成北上广深年轻人的吃喝指南,用更丰富的美食展示更美好生活。
【聚焦】“对于一个没有太多行业经验的人来说,所有规则都是可以被打破的,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全新的东西。”这是房媛媛的感悟,也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标语。年轻意味着不成熟,但也没包袱。凭着自己的兴趣,他们在很多领域尽情驰骋。失败了也不要紧,大不了从头再来。(参与:樊祥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