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4日揭晓的德国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议会选举中,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再次失利,第二大党的地位被持反移民政策的德国选择党取代。德新社消息指,这表明“默克尔充满争议的移民政策未得到更多选民支持”,反对当前移民政策成为德国社会主流性的舆论。选举中大赢的德国选择党为什么风头强劲?默克尔的移民政策对基民盟负面影响多大?将如何影响默克尔执政前景?新华社前驻柏林记者吴黎明对此解读。
【家乡百姓为啥不满默克尔?】
根据官方计票结果,基民盟得票率为19%,是本世纪在该州选举表现最差的一次。选择党获得20.8%的选票,与基民盟联合执政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获得30.6%的选票,仍然是议会第一大党。
根据这一选举结果,如果社民党和基民盟选择继续合作,就能组建联合州政府。不过社民党并未在第一时间明确这一选项,从而使情况变得敏感。
对这一结果,基民盟总书记彼得·陶贝尔坦言是“苦涩的失败”。他也承认主要原因是默克尔采取的对难民开放边境导致的民众不满。
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位于德国东部,是默克尔的选区。20多年前,她就是从这里走上政坛的。
这不是基民盟首次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的选举中失利。2011年,基民盟及其联邦执政盟友自由民主党均遭遇挫败。基民盟得票率刚过23%,当时对基民盟选情不利的主要因素是欧元区经济危机。默克尔的一些对欧元区政策遭到选民的反对。
这次选举中,极右翼的国家民主党出人意料地失利,未能得到进入州议会所需的5%选票门槛。德新社的分析是,选择党拉走了部分极右翼选民的选票。
【反移民政党为啥很拉风?】
德国选择党主席弗劳克·彼得里表示,她领导的政党取得胜利,“是总理灾难性移民政策的结果”。她表示,选民通过投票,“将基民盟打回原形”。
德国选择党初创于2013年,当年9月首次参加联邦议院(即德国议会下院)大选就获得4.7%的得票率,引发关注。该党成员的构成颇为复杂,其中有不少人来自基民盟和自民党,该党发言人(即领导人)贝恩德·卢克曾是具有33年党龄的基民盟成员。同以往联邦和地方选举一样,选择党吸纳选票的方式主要通过“吸收”其他党派阵营的“反叛”和“边缘”人员,这也同该党的政策取向有关。初创之时选择党的主要诉求是针对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提出反欧元倡议,从而得到了部分选民的认同和支持。难民危机出现以来,选择党再次担当部分民众怨气的代言人,并因此捆绑了基民盟偏右直至极右分子之间的全部右翼势力。尽管很大程度上仍缺少拿得出手的候选人和纲领,但是排外、对精英阶层和主流社会的不满,使选择党成为具有号召力的抗议性政党,在选举中保持势头。
吴黎明认为,德国选择党迎合了德国社会的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其强硬反移民的政策成为票仓诱饵,这是直接因素。
吴黎明认为,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让德国选择党等非主流政党有着宣传、推广自己的舆论平台,报纸、电视台、电台等传统媒介对其“冷处理”已经无法阻止该党对民众的热公关。
从深层次看,民粹主义近年来席卷西方,德国民众对基民盟和社民党轮流坐庄的精英政治有些厌倦和不满,支持“新面孔”成为一种新潮流。以前绿党的一度崛起也同此理。
【默克尔为啥很受伤?】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选举是一张“试纸”,检验选民多大程度上接受默克尔的移民政策。去年9月初,默克尔几乎是一意孤行地决定对主要来自叙利亚的几十万难民开放边境,并表示德国不打算为寻求保护者的数量设立上限。这一人道主义举动导致上百万难民涌入德国,之后出现的当地居民同难民之间的摩擦以及连续在德国发生的袭击事件,导致越来越多的德国民众抱怨默克尔的移民政策。
德国政治学者卡尔·科特接受德国电视二台采访时说,民众普遍认为开放边境是默克尔自己(决定)的政策,因此她必须亲自解决这个问题。
吴黎明认为,从道义上说,难民政策让默克尔成为难民们的“特雷莎修女”,但从政治上说,这可能成为默克尔的“滑铁卢”。
吴黎明说,最让人担心的是,基民盟姊妹党——巴伐利亚州的基督教社会联盟一直反对默克尔的难民政策,双方关系剑拔弩张,暴露出党内的分裂。
吴黎明认为,当下的默克尔有些内交外困,但家乡地方选举的失利不会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就默克尔个人而言,青史留名或许比连任更重要,难民政策更多是听从其内心而非从政治得失上权衡。本来,若随大流在难民问题上采取更加灵活的对策,支持率一直很高的默克尔连续第四次当选几乎板上钉钉。当前,难民涌入德国的数量在剧烈递减,默克尔的压力没有之前大,她的一些政策也在微调。接下来,默克尔会调整、观察,德国其他政客们也在观察、等待。毕竟,现阶段基民盟里还找不到能挑战默克尔的对手。
政治学者卡尔·科特也认为,默克尔从政经验丰富,假如不做调整,难民政策会继续对她造成伤害,但默克尔的政策回旋空间还比较大,时间也算宽裕,“她还有一年时间,她能够应对。”(夏文辉 新华社专特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