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9月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余靖静)中国银监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办法”),为网络借贷画了13条红线,P2P行业正式进入“合规和监管”时代。
这一被称为最严网贷新规的办法出台后,行业内将会如何洗牌?记者采访了多位经济学专家、法律专家和来自P2P行业的金融从业者。
13条红线,是“刀刀要命”还是“当用重典”?
本次“网贷新规”出台后,业界普遍评价“13条红线”为“很严”“设置的门槛高”。在很多P2P平台看来,“银行第三方存管”“ICP许可证”“贷款总额上限”,是“刀刀要命”的三个规定。
“乱象当用重典。”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认为,P2P行业的确非常混乱,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保证正常经营秩序,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
程华说,正规的P2P平台满足“银行第三方存管”“ICP许可证”这两个要求并不太困难。但是关于“借贷金额上限”的规定——即同一人在同一、不同P2P平台的借款余额上限不超过20万、100万元;同一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同平台、不同平台的借款上限不超过100万、500万元——对很多平台将是致命的,这也是业界反响最强烈的。
“聚有财”是杭州一家解决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难题的科技金融公司。其负责人仇建峰告诉记者,细则的出台势必让整个行业进入加速整顿期,不合规的平台会被加速清洗出局,届时整个行业的规范性会越来越好,而留下来的那些平台,在老百姓心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自然也会提升。
仇建峰注意到,2015年的征求意见稿中给出的整改期是18个月,而这次正式文件中整改期限缩短至12个月,“显然整个P2P行业优胜劣汰和走向规范化的速度在加快”。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副教授肖宇说,网贷机构在中国经历了爆发性的野蛮生长,出现了很多乱象,如平台跑路等,若不进行规范,就会既带来金融风险,损害金融创新。监管细则对贷款限额的限制等,都是对系统风险的防范,以及与现有的传统金融形成序列,各归其位。
监管思路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
浙江大学法学院互联网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分析说,细则之所以选择“放小禁大”的管理思路,是鉴于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尚不能完全防范大额借款风险的现状。若允许网贷机构提供相关服务,监管部门的风险控制成本会过大。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曹兴权认为,在“最严网贷新规”出台前后引发的热议,归根到底是网络金融监管政策起点的逻辑取舍:是基于网络这种特殊经营形式而去考虑,还是回归业务本质去考虑,即所谓“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问题。
曹兴权说,“最严网贷新规”选择的是“+互联网”的思维。其不是顺应创新与风险放大的特征而不顾及金融监管的逻辑,而是坚持金融监管的逻辑基础,考虑到互联网的风险放大本质而采取特别措施去限制这个风险,去矫正可能被放大的风险。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谢作诗认为,互联网正在改变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肯定是所有行业都必须要面对和参与的。
谢作诗说,从长远看,要根本控制风险,需要有效的产权保护,这样网络平台才可能去发展反欺诈的技术、建立有关的行业规则;需要建设真正的法治国家,互联网金融是高级业态,完成的是跨时间、跨空间交易,越是高级的业态,越需要法治的支持;还需要信息的高效传播,让那些欺骗的人从此没有机会再玩下去。
网贷市场是否有“新空间”?
业界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新规出台后,会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境地中吗?网贷市场是否还有新的创新空间?
程华认为,对借款人评估体系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有优势的平台将是那些有大数据、有信息对借款人进行迅速、准确评估的平台,“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也是平台长远制胜的法宝,同时也是我国P2P市场最缺乏的。”
仇建峰认为,新规出台后,网贷在消费金融领域将会明显集中。利好的一面是,网贷会开始真正关注资产端,在传统金融供给不足、小微企业集中的行业布局符合监管限额要求的资产业务。
“通过数据化手段解决小微企业信贷中的高获客成本和贷后管理难问题,我认为这个方向是互联网金融真正应该去做的事情,用互联网手段引导民间投资进入传统金融供给不足的实体经济。新规出台更坚定了我们往这个方向发展的信心。”仇建峰说。
浙江省金融法学研究会会长李有星认为,这次创新来之不易,新规里充分肯定民间金融的合法性、网络借贷及其机构的合法性,与网上非法集资的边界进一步清晰了,肯定了地方政府管理金融的作用,也使满足办法规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