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共作,现代农业的新标杆

云上潜江报道 潜江是“中国小龙虾之乡”。

十五年来,潜江人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出“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稻虾、虾稻两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粮农收入不断提高。

近年来,潜江稻田综合种养面积连年增长,2015年稻田养虾面积达31.5万亩,占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其中“稻虾共作”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亩平均收益4000元左右,带动种粮农民人均年增收628元。

虾稻产业如何一举成为潜江农业重要支柱产业?

探究原因,“虾稻共作”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成效显著;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提高;对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农村改革热点难点问题作出了可喜探索,有利于促进“四化同步”和农村改革,社会效益突出。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潜江考察时,赞赏“稻虾共作”的生态高效模式,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是稻田综合种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去年6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潜江调研时指出,“大力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大力培育‘虾稻’和‘稻虾’两大品牌,把小龙虾产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今年6月,在第七届湖北(潜江)龙虾节开幕式上,副省长任振鹤说,“虾稻共作”的综合种养方式,为全省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标杆,提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样板;“两高一优”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全省创造了城乡统筹协调的新优势,构建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市委书记胡功民表示,“虾稻共作”模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硬支撑,今后将着眼全国、放眼世界,全力推进“虾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虾稻共作”,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标杆

昨日, 在积玉口镇宝湾村,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刘主权一大早就在湖田边转悠,查看他的“虾宝贝”。

刘主权被誉为“虾稻连作”第一人。2001年,他和市水产部门一道,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5年后,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带动湖北小龙虾养殖大发展。

“虾稻连作”模式虽好,但龙虾产量不高、养虾种稻茬口紧张的矛盾凸显,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抑制了农民的种养热情。

2013年,经过三年的摸索创新,“虾稻连作”的升级版——“虾稻共作”成功面世,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

所谓“稻虾共作”,在技术操作上就是要实现小龙虾与水稻共作共生,在稻田里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由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就是“一稻两虾”。“虾稻共作”一亩田可多产100多公斤商品虾,增加收入3000多元,是“虾稻连作”效益的2倍多。

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王武教授盛赞,“虾稻共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是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

十多年来,潜江市水产研发团队始终掌握核心科技,不仅首创了“虾稻连作”“虾稻共作”小龙虾种养模式,并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育技术规程》《克氏原螯虾“虾稻轮作”养殖技术规程》《潜江龙虾“虾稻共作”养殖技术规程》等小龙虾养殖标准,成为全国小龙虾标准化养殖示范市。

“从稻田自繁自养,到‘虾稻连作’,再到目前的‘虾稻共作’,我们一直以技术创新走在龙虾养殖的最前沿。”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说:“今后,还将实现虾稻共生的更高目标,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让虾稻和谐共生,自然成长。”

生态“虾稻”,扎起稳粮增收“放心米袋子”

龙虾节前夕,潜江市千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军忙着安排把仓库里最后的1万斤“虾乡稻”包装上市。

刘军告诉记者:“根据往年龙虾节的促销经验,这1万斤不够卖,但去年虾乡稻逆势而上,销售情况很好,合作社辐射3万亩基地的存粮就只有这些了。”

2010年,刘军在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找到合作伙伴,15亩田的“虾稻共作”试验区,约产2万斤稻谷,刘军以高于当时市场价0.6元/斤的价格全部收购,并委托加工成商品稻米,正式亮出“虾乡稻”品牌,大米零售价6元/斤。当年底,在潜江市里的农产品展销会上,首批“虾乡稻”成了抢手货。

随后,在农业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博览交易会上,“虾乡稻”被评为“金奖大米”,后来又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虾乡稻”一举成功,让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虾稻”的价值。

“虾稻共作”模式生产的大米,“安全”二字是其生命。市长黄剑雄认为:“‘虾稻共作’必须以粮食为主角,确保粮食生产的绝对安全,同时又要提高种粮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让农民种田赚钱又体面!”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之后,秸秆靠小龙虾啃掉自然还田。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贾平安说。

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李小平解释说,“虾稻共作”全程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减少农药用量,达到了小龙虾、水稻同步增产和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双收”,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热情,一举破解了农民种粮难题,奏响了现代农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赢”新乐章。

市农办副主任熊先忠算了笔账,与传统的油稻种植相比,“虾稻共作”亩平稳产小龙虾20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4000多元。目前,虾乡稻比普遍稻每公斤收购价高0.4元左右,农民由此增收3600多万元,虾乡生态稻米的市场售价每公斤高达10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的独特亮点。

在水乡大地,“虾稻共作”正成星火燎原之势。今年,全市稻田养虾面积将扩大到40万亩,在富民强市的道路上加速跑。

放心“稻虾”,全产业链演绎“舌尖上的安全”

近日,养殖户蒋小伟赶到自己在潜江市后湖农场张家窑分场承包的88亩稻田,通过监控系统,查看水质监测、含氧量等信息。

“农药、化肥基本是零投入。”蒋小伟说,产出的水稻、小龙虾的品质都有保障,“压根就不愁销”。

同样是在潜江,主营小龙虾、淡水鱼、水生蔬菜系列产品研发、加工、销售的湖北莱克集团,其产品出口到了欧盟、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团董事长郑玉林说,产品出口对质量把关极其严格,不仅要过自检、商业检测等关口,还需要获得出口国当地检验检疫部门的认可。

“出口的高标准促进了我们产品质量的提升。”郑玉林说,莱克集团海外订单在千万美元以上的大客户常年派驻代表在集团工厂内,自带翻译人员,对莱克集团的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监督。

市水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每年进入小龙虾生产旺季,我们都会深入全市各养殖场、渔药饲料等水产投入品销售点张贴标语和发放《禁用渔药清单》进行广泛宣传,并与各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小龙虾质量安全承诺书。

市水产局提供的一份质量检测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潜江配合部省抽检水产品300批次,其中小龙虾样品256批次,合格率均达100%。今年截至目前,潜江共开展小龙虾快速检测150个样品,送省定量抽检20个样品,检测合格率均达100%。

管住小龙虾养殖源头,跟踪监管小龙虾流通、消费、加工等环节,潜江对市域内小龙虾经销商实行“一票通”制度,保证小龙虾货源明,去向可追。对全市小龙虾生产企业不定期检查,督促小龙虾生产企业完善进销货台账,对原料采购履行验证、检测等程序。同时,对市面上通过网络及加工场所外的经营场所销售预包装熟食小龙虾产品进行摸底,确保网络渠道实现规范化经营。

在潜江,通过合作社养殖、交易中心交易和企业加工的小龙虾都已建立了包含养殖信息录入、养殖环境监管、水质在线监测、疫病远程诊断等环节的小龙虾质量可追溯体系。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销售日期、生产单位、种苗来源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潜江已有45000亩稻田里的小龙虾有了这样的“身份证”。

潜江“稻虾”安全可靠,产品走俏。市水产部门传出佳音,今年稻田养虾亩平纯效益甚于往年,将远远突破4000元,纯收益达到8000元的虾农大有人在。

“华山模式”,构建强产富民新样板

清晨,熊口镇赵脑村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村民们将起获的一筐筐小龙虾,送进华山公司的生产车间。

傍晚,该镇华山综合社区,已入住的赵脑村村民们欢快地跳广场舞、健身,休闲自在。

“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虾跳稻长”的田园风光一改旧村落的“散乱脏”……

村民就地就近城镇化,华山公司的生产原料有保障,镇容镇貌有了质的飞跃……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得益于独树一帜的“华山模式”。

“华山模式”为华山公司所创造,是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互动,集“土地流转经营、稻虾共作共生、镇企共建社区、市场强势引领、多方合作共赢”等为一体的改革探索。华山公司所在的熊口镇,被纳入湖北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乡镇。

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省领导曾批示:“华山模式是我省‘四化同步’发展的成功样板,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值得高度重视和总结推广”。

详解“华山模式”,华山公司一负责人娓娓道来。

为进一步谋划稳固可靠的原料基地,2012年, 华山公司与赵脑村农民签订“迁村腾地、整体流转”协议,探索试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对流转土地,公司出资按照现代农业标准建设“虾稻共作”养殖单元,再把养殖单元倒包给赵脑村种养能手,并签订5年农田承包合同。农户种养的农产品由华山公司收购,收入全部归农民所有。

熊口镇政府以华山公司为主导,在镇区建设华山综合社区,以安置赵脑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585户、2400多人整体迁入,就近就地城镇化。“新市民”在分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础上,已实现生活方式的大转变,并从身份和社会保障上逐步实现向“市民化”转变。

赵脑村村民许玉堂告诉记者:“我们通过整体搬迁来到了社区,这儿环境、配套设施都特别好,感觉自己也升级成城里人了。”

不仅生活条件改善,许玉堂的荷包也鼓了起来。他说,把自家田租赁给华山公司进行高标准平整后,他又返租倒包回来,按照公司的统一标准进行“虾稻共作”。今年每亩收益达到6000元,相比原来种田翻了近4倍。

熊口镇负责人告诉记者,华山模式让稳定就业、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宽:一是财产权显性化并明显升值,除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外,农居拥有城镇“大产权”住宅,财产价值提升,面积宽裕的还可以通过出租挣一份财产性收入。二是通过经营稻田虾池,让一部分人成为“离乡不离土”的职业农民,获得比过去多得多的土地经营收入。而另一部分人进入华山公司务工、或专业市场、创业园区,成为职业工人或小老板。

政策扶持,让“虾稻共作”天地更宽

6月23日,调研现代农业发展会上,市委书记胡功民说,要认真编制好“十三五”虾稻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虾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攻关、模式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体系,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虾稻产业转型升级。

历年来,潜江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虾稻产业的发展。

2007年,市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发展“虾稻连作”模式的镇处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予以奖励。

2013年,市政府根据全市水稻田的资源条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同时出台支持政策,对新发展“虾稻共作”模式的养殖户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实行以奖代补。2014年,又对新发展的千亩连片基地每亩给予40元的补贴,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板块基地给予1万元奖励。

短短三年时间,到2015年底,建成7个万亩和32个千亩集中连片“虾稻共作”基地。小龙虾养殖面积35万亩,其中虾稻共作面积发展到31.5万亩。

顺势而为,金融保险机构纷纷推出了服务虾稻共作的新产品。潜江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在全市推行“欣农贷——虾稻共作产品贷款”业务,帮助农民解决虾稻共作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保财险公司采取政府补一点、农民出一点和人保财险贴一点的办法,在全省率先开展小龙虾养殖保险业务,力争解除农民发展虾稻共作的后顾之忧。

2015年10月28日,全市召开了龙虾产业升级发展推进会议,成立了以市长黄剑雄同志为组长的小龙虾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加快潜江龙虾产业升级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龙虾产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市将把龙虾产业打造成为富民强市的第一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示范产业、接二连三的第一综合产业,切实做大做强做远。

而今,潜江对虾稻产业的扶持正在加大力度:实施退田还湖,建设2万亩原良种保护地;建立小龙虾产业发展基金;成立小龙虾产业发展局……

潜江,在大力发展“虾稻共作”稻田综合种养的路上奔跑向前!(潜江日报记者 刘大琼 成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