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这个周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举行校园开放日,为即将到来的新一届招生预热。在开放日期间举行的招生咨询会上,各学校均介绍了在招生和育人中的新举措: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通识教育、大类招生以及给予学生成长充分的个性自由成了高校招生和育人中的共性特征。
新设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2017年不少高校新增了专业方向,而这些新方向,都是聚焦国家需要。
比如,清华大学新增了两个本科专业,建筑类新增风景园林专业和土木类新增交通工程专业。其中,风景园林专业横跨理、工、农、文等领域,主要培养具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建设与管理人才。交通工程专业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服务于国家交通工程重大战略需求,旨在培养具备多学科思维、全球化视野、超强沟通能力的交通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力求将清华大学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
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清华大学还新增了两个本科培养项目。一个是人文社会类的社会科学学院新增了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专业方向,另一个是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世文班”)正式纳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
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刘震介绍: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本科项目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一是塑造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在培养中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的来龙去脉、运作机制等;二是提升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和领导能力,去国际组织工作时面对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工作伙伴,不但没有陌生感,还要具有出色的谈判力、领导力;三是夯实多样化的领域和背景知识,在国际组织工作仅语言过关还不够,更要掌握相应领域的背景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中国人民大学今年将增设“世界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及“劳动经济学”3个本科专业。“世界史专业力图关注古今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将世界史的学习与自身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结合起来,旨在培养拥有扎实的世界史知识、很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优秀的外语应用能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的综合型专业人才,以满足国家社会发展之需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统计分析、计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又熟悉应用领域的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家对数据科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劳动经济学专业旨在培养既有良好的通识教育,又有顶级的经济学基础训练和前沿的劳动经济学熏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
“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为此,北京大学副校长、教务长高松介绍,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综合的、全球性的和经常变化的。这些问题常常不是一个单一学科或者一个人能够独立解决的,未来给大学的人才培养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大学须应时而变。
强化基础——重视通识与专业核心能力
熟悉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这些年,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都在进行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在今年的校园开放日上,通识教育、加强基础、促进交叉,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词。
据介绍,北大正在进行一次大的教学方案的修订,突出特色是凝练了专业核心课程,即这个专业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基础的知识和能力的构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最底层为公共基础课,之上是学科基础课,即大类平台课,再之上为专业核心课。在此之上,还开设有专业方向模块以及交叉学科的模块,再往上是荣誉课程。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学生进入学校后,如果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方向,就可以一路向上。但是如果有些同学进入北大之后还有一些别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可以选择专业的模块或是交叉学科的模块,也可以通过学习两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拿到一个主修专业学位和一个辅修专业学位。
“这就意味着,基础必修的部分占到学分的50%—60%,其余的40%—50%是自主构建。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是在强化了基础课程之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构想来选择自己的学习模块和学习内容。”北大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同样是本着这样的思路,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一轮的大类培养改革中,也更加重视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和通识与专业并重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从专业教育向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个性化培养转变。“在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经过一年的培养,将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志愿,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二年级结束时在专业学院内选择心仪的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马进喜介绍。
“如果专业兴趣发生改变,学生仍可在此后的学习年限内,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专业转换。”马进喜说,“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大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学院的办学积极性,更加符合当前学科交叉、专业界限淡化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符合一流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拓展学生专业选择空间
今年,全国多所高校实现全部大类招生,以清华为例,2017年,清华大学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16大类,分别为:建筑类,土木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能源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与工业工程类,数理类,化生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人文与社会类,法学类,艺术类,文理通识类和临床医学类。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将需要按照专业类来填报,在大一年级,所有学生将接受大类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导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在大一结束前完成专业确认,并在大二进入相关院系开始专业学习。
北航也将按照航空航天类和信息类等八大类招生。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徐惠彬认为,“实施大类招生,让学生在培养中获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符合一流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发展方向。”
“大类招生既减少了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又给了考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权,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交叉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刘震介绍,“同时,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对高考改革省份浙江和上海的考生也是一大利好。因为按照新高考改革方案,不再有报考哪个学校的说法,而是直接按照专业填报志愿,比如浙江考生最多可以填报80个专业平行志愿。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后,减少了考生的志愿填报难度,同时也兼顾了考生的专业选择空间。”
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也是今年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一个突出的特色。北大开放了共享的课程资源,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选课,同时,扩大转系转专业的自由度。
北京师范大学也允许学生进入学校后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不仅不设转出门槛,且可跨文理大类。在第一、第二学年末,学生可自主申请,经拟转入院系考核,为确有专长的学生转换专业。此外,学校还设置自由选修学分,学生有机会根据个人发展规划和兴趣爱好,跨专业、跨年级选修全校各专业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优秀本科生设立高级研修课程,开放研究生学位基础课程,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本科教育应该打破以院系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各高校教学负责人都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背后的指向是培养什么样的人。
多年前,胡适先生曾对教育的本质有过很详细的比喻,他说“教育是戴一副有光的眼镜,戴上这副眼镜之后,就能看到从前看不见的东西,看到人家看不见的东西。大学也是如此,一个受过大学教学的人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客观判断和系统推理。”
“大学育人要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三位一体’”,刘震介绍。对此,高松进一步阐释,“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一生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
(赵丹、郑思琳、唐国荣参与采访)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