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N”的潜江创举

编者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我市持续多年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发展小龙虾产业,已形成集科研示范、良种选育、苗种繁殖、健康养殖、加工出口、餐饮服务、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节庆文化等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产业链条十分完整,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拓展了农民增收空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即日起,本报将连续推出我市创新发展小龙虾产业路径观察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潜江新闻网讯 一只虾,一个产业,一座城。

在潜江,小龙虾产业如日中天,赢得了“世界龙虾看中国,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的美誉,创造了“小龙虾,大产业”的神话。

神话的书写,得益于潜江人持续不断的创新之举。功不可没的,是小龙虾养殖模式的实践创新。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乃至于“虾鳅稻”“虾龟稻”……“虾+N”的创意搭配,为水乡群众插上了致富的腾飞翅膀。

从“一稻一虾”到“一稻两虾”

昨日, 在积玉口镇宝湾村,牛湾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刘主权一大早就在湖田边转悠。湖田里,他的“虾宝贝”们长势喜人,来买虾的人接二连三。

刘主权被誉为“虾稻连作”第一人。2001年,他和市水产部门一道,在全国率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模式。5年后,这种生态种养模式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带动湖北小龙虾养殖大发展。

“虾稻连作”模式虽好,但龙虾产量不稳、养虾种稻茬口紧张的矛盾凸显,直接影响经济收入,抑制了农民的种养热情。

2013年,经过三年的摸索创新,“虾稻连作”的升级版——“虾稻共作”成功面世,专家一致认为“此项技术代表了当前我国稻田综合种养最高水平”。

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王武教授盛赞,“虾稻共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典型代表,是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

“虾稻共作”实现了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两收,提高了土地产能,增加了农民效益。

“我们在稻田边开挖4米宽、1.5米深大沟,待稻田需要排水整田插秧时,还没有卖出的幼虾有了宽敞、充足的生长水域。插秧完毕再放水,幼虾被引放到稻田里生长。待到八九月,幼虾长成又可收获一季虾。现在一亩田可多产200多公斤商品虾,增加收入4000多元,是‘虾稻连作’效益的2倍多。”刘主权乐呵呵地说。

“从稻田自繁自养,到‘虾稻连作’,再到目前的‘虾稻共作’,我们一直以技术创新走在龙虾养殖的最前沿。”市水产局总工程师陶忠虎说:“今后,还将实现虾稻共生的更高目标,不掺入任何人为因素,让虾稻和谐共生,自然成长。”

从“虾+稻”到“虾+N”

小龙虾怎么养赚钱多?在潜江有太多的答案。

若问渔洋镇排湾村的袁作圣,他会说,“小龙虾+茭白”效益好!

走进排湾村,袁作圣正在自家水田里捕捞小龙虾。“4月份茭白收了一季,你瞧,小龙虾就赶着趟来了。把小龙虾和茭白放在一起还真赚钱哩。”他一边忙着把张牙舞爪的小龙虾运到岸边,一边告诉记者,现在每天都可以捕捞近50公斤小龙虾,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我们这块属于大小苏湖区,经常受水灾,种田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谈到以前的艰辛,袁作圣感慨不已。2014年,他尝试在茭白田间套养了小龙虾,成功探索出“小龙虾+茭白”新模式。

这次新尝试,让袁作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益。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亩可以产小龙虾100公斤,茭白1500公斤,算来每亩收入有12000元。原来我种田一亩才不到2000元呢。”

如今,排湾村很多村民都跟着袁作圣走上了“小龙虾+茭白”的致富道路。

若来到积玉口镇直属村,董艳军必会夸赞“虾+鳝”混养的模式收入高。

小龙虾和黄鳝不是天敌吗?在水田边,董艳军告诉记者,一个个网箱置于水中,“格”出了小龙虾和鳝鱼单独的活动空间;时间上,黄鳝和小龙虾养殖时间相对错开,避免了蚕食。如此利用时空分割,营造出天敌共生的养殖环境,给董艳军带来了丰厚的收益,平均亩产效益达到了5300元。

不仅如此,近年来,我市以“虾+N”的发展思路,创造出了十多种小龙虾混养、套养、轮养的高效模式:“虾—鳜”轮养模式每亩收益近万元;“虾—莲(藕)”共作养殖模式每亩收益5500元;“虾—龟—稻”综合高效种养模式每亩收益8000元……

“虾+N”的创举,提升了“水下经济”产能产值,鼓起了虾农们的荷包。2015年底,仅稻田养虾面积就达到35万亩,小龙虾产量6万吨。小龙虾养殖亩平纯收益4000元左右,带动我市农民去年人均年增收628元。

令人欣喜的是,水产部门刚传出佳音,今年小龙虾养殖亩平纯效益甚于往年,将远远突破4000元,纯收益达到8000元的虾农大有人在。

在水乡大地,小龙虾养殖正成星火燎原之势。“今年,全市小龙虾养殖面积将扩大到40万亩,在富民强市的道路上小龙虾会跳得更高、更远。”陶忠虎如是说。(潜江日报记者 刘大琼 成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