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荆楚看变化]潜江:百里长渠百里绿

图为清澈的河水,成为市民满意的生活用水。 (记者 郑元昌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磊 通讯员陈群 吴明波

百里长渠长百里,荷香戏韵入梦来。

多年前,百里长渠如同一条浓黑的伤痕划在潜江这座城市脸上。如今,这条臭水河已变清,沿线绿树成荫。

连日来,记者沿着百里长渠一路南下,探访这条河的老故事、新故事。

一个家庭的去与留

2016年以前,潜江市区南门河居民贾晓敏一家还商议着要搬迁。

门前穿过的百里长渠,河水清澈见底——这还是贾晓敏20多年前的记忆。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条家门口的河成了一家人的苦痛。

上世纪60年代,为供给城镇与农田用水,潜江人修筑百里长渠——从汉江直接引水南下,除了供应潜江市区和沿线城镇居民饮水,还负责沿线农田灌溉。

近年来,由于上游来水减少,汉江水位下降,谢湾闸几乎无水可引,百里长渠已成无源死水。

该市水务局副局长刘俊岭说,早年的百里长渠沿线湖泊马昌湖、曹禺公园湖、南门河湖等湖泊水质几乎都沦为劣V类。

贾晓敏一家终日不敢开窗。每次出门,眼前的这条河已是乌黑色,散发恶臭,河面上漂浮的杂物令她作呕。

如今“死水”变成了“活水”,是2016年9月完工的水系连通工程。

2014年开始,该市借南水北调兴隆枢纽工程建设之机,投资5亿元在谢湾闸建倒虹吸管引库区水入百里长渠,开通百里长渠与城市湖泊水体连通渠道。

通水当天,百里长渠水开始流动。这一天,沿线不少居民站在岸边看着眼前的黑色湖水一点点变淡,欢声雷动。

来水后,贾晓敏家边不断发生新变化:河内,黑水变清水;河堤边,施工队陆续进场植绿、铺砖、造亭、架桥……

原本计划迁走的她改变了主意:“环境好了,就会带来人气!”贾晓敏在附近开了家餐馆,生意不错。

远去的提水大军

被改变的,不只是环境。

潜江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既有汉江、东荆河洪水“外患”,又有内垸因降雨量不均导致的渍涝干旱“内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潜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洪涝旱灾作斗争的历史。

2000年,一场持续近160天的罕见干旱,让谢湾闸旁谢湾村五组村民李文旋感受到“春雨贵如油”。

那一年,百里长渠早已无水可用,周边大批农民聚集谢湾闸前,数十台提水设备马力全开……

数据显示,仅当年4月上旬至6月下旬近90天的时间里,该市有15.3万人、4179台套提水设备组成抗旱大军,累计提水6440万立方米。

如今,那支提水大军的印象已在李文旋的脑海中走远。

李文旋说,百里长渠重新发挥灌溉作用,刺激农民养虾种稻热情。“家家户户养龙虾,赚钱!清水种出的米,香!”

刘俊岭说,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百里长渠沿线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提水抗旱相关人力物力等成本在500元/亩。“你算算,沿线几十万亩良田,可以省下多少钱呐!”

张明珍的新工作

今年4月,57岁农民张明珍找到新工作,成为曹禺公园一名保洁员。

几年前,为配合修建水系连通工程,张明珍家5亩地被征用。如今,在她昔日农田的所在地,是一处清幽的湿地公园,附近是曹禺大剧院、龙湖塔等一批颇有文化气息建筑。

每天的工作,都有来自曹禺公园传来的戏曲声陪伴,这是张明珍最幸福的事儿。“一个月工资赶上过去种一亩地!”张明珍说。

张明珍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干劲十足。

随着百里长渠的一渠清水悄然入城。治理臭水河,让潜江重新思考城市生态文明如何建。

治水、更要护水!

百里长渠沿途立着醒目的“责任牌”,上面写着河长信息、举报电话等!

刘俊岭说,潜江推广“湖河长制”,以改革确保一城之水长清。

渔洋镇幸福泵站,奔袭47.4公里的清水最终在此汇入东荆河。这里,来自潜江水文局的水质报告显示水质为Ⅲ类。

百里长渠百里绿,水乡园林水乡情——潜江,将一渠清水传下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