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士潜江“寻亲”有了确切线索

1980年,喻清夫(中)与两名军医重返重伤所旧址缅怀先烈。

云上潜江报道 武汉新四军老战士罗诗奇寻找“潜江恩人”的消息发出后,引发各方关注。昨日,记者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了解到,为老人治伤的“野战医院”正是新四军襄南医院。曾担任该医院看护长的新四军老战士喻清夫证实,1948年4月第三次反“围剿”江陵三岔河战斗期间,医院重伤所就驻扎在现白鹭湖管理区万福闸、马场岭一带。由此,“寻亲”之路有了确切线索。

今年90岁的喻清夫住在南门河游园旁一幢公寓里。他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1927年5月,喻清夫出生在熊口新阳场喻家台(现熊口镇青联二组)一个穷苦农民家里,自幼父母双亡。15岁时,他参加新四军,在第五师第十五旅四十四团卫生队担任卫生员,以后又任襄南医院看护长。

喻清夫告诉记者,襄南医院原名鄂豫边区第十二野战医院,创建于1943年7月,1945年改为襄南医院,院部设在广华寺烟火铺。当时只有医护人员20多人,以后逐步发展壮大,又增设了重伤所、轻伤所、休养所等机构。1947年12月22日,潜江解放,医护人员遂就地改为土改工作组。随着解放战争不断深入,革命形势发生根本变化。1948年3月,襄南地委、军分区重建襄南医院,院部先后设在徐李市、白鹭湖、大小苏湖一带。1949年后,医院随军转移至监利县杨林关、周老嘴等地。

或许正因为如此,罗诗奇老人记不清医院院名和养伤地点,应在情理之中。

喻清夫至今还记得三岔河战斗的一些细节。他说,那时潜江湖泊纵横、芦苇丛生。战斗打响后,伤病员多用船只从前线转移到后方医院救治。重伤所有一支8条船的船队,地方政府也组织了两支船队支援前线。一支船队在保安史家台,一支在刘家场。罗诗奇受伤抬离战场后,应是由两支船队接力送至白鹭湖附近的重伤所救治的。

喻清夫说,从医院重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医院共救治负伤战士3000余名。截肢、骨折等大型手术均由军分区卫生部部长谈太阶、副部长李才常、院长王健等亲自主刀。由于收治伤员众多,加之当事人大多已离世,救治罗诗奇的细节与过程难以核实。

同为新四军老战士的马在振,曾撰写过一篇题为《重建襄南医院》回忆文章,收录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编写的《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一书中。文章写道:“土改工作队奉命就地成立襄南医院。当时院部和轻伤所设在徐李附近的关湖台、张家台,重伤所设在万福闸、马场岭一带。”“1948年,国民党发动第四次‘清剿’,医院院部和轻伤所,东迁到渔洋以东的大小苏湖颜家垴、余家塘口等处,重伤所仍留在白鹭湖东北的几个村湾,伤员均分散在当地群众家中。”这段史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喻清夫所言属实。

两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证言,其时间节点与罗诗奇所叙受伤、养伤的史料相符,为进一步寻找“潜江恩人”提供了确凿依据。

记者了解到,如今住在沙洋的马在振老人年事已高,中风卧病在床数年。在潜活着的新四军老战士也只有寥寥数人,早日找到为罗诗奇养伤的老妈妈及其后人,感恩这些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乡亲们,是他们的共同心愿。(潜江日报记者 朱振雷 通讯员 田应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